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急救药瓶内的碎屑暴露监督缺陷

发布时间:2013-04-29 07:4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漫画 闵汝明

急救时刻,随着液体药品输入血管的还有玻璃碎屑。这样的药还有人敢用吗?而这样的包装缺陷,就存在于一种叫碳酸氢钠注射液的急救药品中。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曾发文,紧急叫停普通钠钙玻璃瓶包装,然而,5个多月过去了,仍有企业在生产销售,一些省份仍将相关规格药品列入招标范围大量采购。(4月26日《北京晨报》)

 常见的普通钠钙玻璃瓶一般用于饮料或啤酒生产。这种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成本最低,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饮料是通过胃部而非血液,对于玻璃包装的品质要求与药瓶并不在一条标准线上。虽然所谓的急救药瓶内现玻璃碎屑更多可能表现为气泡,但由于材质本身的问题导致杂质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的原因。

注射用药品包装应当实行最严格的产品标准。注射剂药品因为包装问题出现杂质,甚至有玻璃碎屑,对于人体的伤害性,即便没有专业知识,从常识上都可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判断。然而,尽管问题已经存在,风险也可以预料,但由于监督部门以技术探讨代替了监管措施,市场上不是全面停用和召回,而是“重新开展规范的研究”。“停止使用”缺乏刚性和强制性,从而导致采购中心“只知试验而无通知”,为药品继续生产销售埋下了伏笔。

在缺乏标准,以及尚未进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监管部门的这种做法看似谨慎而科学,并尊重一定的法律规范和监管操守。从安全本身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作为”其实又是“不作为”,至少有“作为不够”的嫌疑,使本应全面禁用变成了“温馨提示”。

如此做法表面上是技术性监督缺陷,其实是对监管态度最直接的表达,也是一度以来监管方式的延续。在很多时候,监管部门采取的最科学最严厉的态度,往往是“出现了重大事件”之后,假若因为注射剂药品因为包装问题而出现安全事件,或者导致舆论关注之后,才会因为正视而在手段上有所加强。只可惜,非常之法却以牺牲常规之法为代价,应急之法在日常管理之中变形走样。

监管的懈怠与严苛总是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平时的不作为也催生了关键时候的乱作为——以高于法律,甚至急风暴雨的运动法都不可取。于是,本应一以贯之的监管态度、方式和手段,却成了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并用形势和环境变化作为晴雨表。

急救药瓶内现碎屑暴露技术性监督缺陷,也让公众对监管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可以说,相比于药品安全隐患,监督上的“技术性选择和选择性技术”,恐怕才是最大的隐患所在。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