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无樽酒到高台
——小记多次登临北固甘露寺的北宋诗人王令
□ 徐 苏
在甘露寺登临的文人雅士中,有一个少年才俊,一生不应举,不做官,生活在社会底层,过着贫困交加的苦日子,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在短暂的人生中写出了70多篇散文和480多首诗,成为北宋诗坛被人敬重的诗人。这个诗人就是王令,他因生活所迫,也在镇江住过一段时间。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学者们在研究镇江历史文化时不要忘记他。
王令,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他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途经高邮时,他投诗《南山之田》一首求见王安石,开始了两人的交往。他敬佩王安石的人品和文章,曾在《与束伯仁手书》中说:“自扬雄以来,盖未有临川之学也。”王安石也看重他的为人和才学。在回信中称“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足下之行,学为君子而方不已”。以后两人书信往来频繁,成莫逆之交。经王安石的举荐,当时许多有声誉的文人学者开始与王令投赠唱和,王令的诗文得以传抄流通。可惜,这个有名的才子,年仅28岁就在贫病交加中死去。著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王令的诗受到了中唐韩愈、孟郊、卢仝等人的深刻影响,气概健举,想象奇特,词句生硬。咏物写景、感事议论的长篇古诗尤其如此。仁宗朝以来,诗坛一改宋初三朝之浮靡芜鄙风习,新一代诗人中颇有一些高扬气概,风格健举的,如石延年、苏舜钦、欧阳修、李觏、郭祥正、徐积等人,或师法“韩孟”,或追摹“李杜”。
在诸多效法“韩孟”的诗人中,王令是最突出的一个。他既学韩诗的雄迈劲健、奇古奥衍,又学孟郊的冷僻尖峭与惨淡深挚。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近体诗也不乏开阔矫健的表现方式与境界,而近于杜甫律绝的风格。大概由于短命和作诗求奇,人们常把王令与唐代诗人李贺相比,但两人的风格差异还是较明显的。王令偏于奇健峭厉、愤嫉冷僻,而不似李贺那般幽幻瑰丽、哀感顽艳。
《四库总目提要》中给予了王令的诗极高的评价,称赞他的诗:“磅礴奥衍,大率以韩愈为宗,而出入于卢仝、李贺、孟郊之间,虽得年不永,未能锻炼以老其材,或不免纵横太过,而视倨促剽窃者流,则固倜倜乎远矣。”可谓是一语中的。
王令在镇江时,对镇江的山很感兴趣,写过《润州游山记》,记录了不少山头的情况。如他在写到北固山的这一段时说:“直焦而南,其山石翁,去其西六里而远曰花山,又其西三里而近曰甘露,二山皆有寺,而甘露寺清晖阁为最佳。余尝至以问狠石之何是?其传曰:汉末吴、蜀二主之所游也。其地皆冈,其东别而益盘,其城为铁瓮。西别折于江。”
他还多次到过甘露寺,这里的山水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虽然生活是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但在风景如画的北固山上,诗人心中的烦恼被暂时忘却了,泛起的是写诗描绘大好河山的愿望。当诗人沉醉于大江东去天际流,金焦在望浮青螺的景色中时,手中的笔受其感染也就尽情地挥洒起来,于是一首《登甘露寺阁》就这样写成了。诗云:“忽忽劳生岁月催,时偷高迹出浮埃。风沾草树红朝动,春入川源绿夜回。欲出壮怀临八极,可无樽酒到高台。江山不与人相语,似待忘言野客来”。诗中谈到了生活的艰辛,游寺的快乐,观景的美感,内心的想象,写得多姿多彩,饶有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