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市教育局日前发出一份“积分入学”的新政。在这份新政中,户口重要性明显降低,“房产”地位显著提升。对此,有市民表示,之前办集体户口孩子可以就读附近的公办学校,可现在,心里有点儿没底了。而有一些家长认为“积分入学”新政有“嫌贫爱富”的嫌疑。(4月9日《中国青年报》)
眼下,破解外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对每个城市都是考验。深圳市的房产积分入学,迅速激起了公众关于 “嫌贫爱富”的惯性联想。在僧多粥少的格局下,为社会成员共同需要同时又有限的东西就成为稀缺资源;如何公平地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历来是社会治理的难点。
与抓阄升学、摇号入学相比,以定量分析为核心的积分入学模式无疑更加科学,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评价机制和分配方法。只不过,在操作的过程中,一旦指标设计不合理、细节考虑不周全,再良善的初衷也会被拖累,再好的政策也可能会大打折扣。
深圳市推行的积分入学,不再将户口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打破了横亘在户籍与学位之间的藩篱,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作为一种有区别、有差异的选择性激励,房产积分入学试图将学生家长为深圳经济发展建设所作的贡献纳入其中,从“户口决定论”演变为“房产决定论”。
然而,在深圳这样一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开放城市,在房价居高不下、一房难求的格局下,能够拥有房产的学生家长无疑是凤毛麟角。对于那些没有房产的外来人口而言,积分入学“可望而不可即”;对于那些没有房产的本地市民来说,房产积分入学裹挟着社会歧视,以财富论成败,让父母经济状况上的差异影响到子女的受教育权;出发点是保障教育公平,但在结果上却又可能极大地破坏公平。
长期以来,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一直寄托着老百姓厚重的期望。但教育资源在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分配不均等,必然会对教育公平造成冲击,从而缩减了教育在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正上的作用。与有房产的城市“新贵”相比,那些没有房产的外来人口,在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子女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概率更低;就此而言,那些父母没有房产的随迁子女,往往对公办学校有着基于生活本身最朴素也最强烈的渴望。
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注入“拼爹”因子的房产积分入学,无疑会影响孩子们对公平正义的看法,也会影响教育的社会流动。因此,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才会让“知识改变命运”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