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预防学生早恋,近日河南漯河高中颁布了这样一个新的规定:任何男女生交往务必遵循在明亮地方、5人以上同学在场。”“严禁随意出入他人教室、寝室,违者一经查实,给予全校通报批评。”而一旦违反根据规定最严重的将被开除学籍、勒令退学。(4月5日中国新闻网)
早在数年前很多地方学校就有类似的规定,只是没有细化到学生在一起时的人数,也没有如此严重到违反校规“开除学籍、勒令退学”的处罚后果。记得当时有网友调侃说:“既然如此,何不回到民国男女分校而育的年代。”
说起早恋,不只咱这里独有,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人聚居的地方都有发生早恋的可能。这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普遍存在着。对待早恋尤其是中学生早恋的态度,估计一开始都差不多:苦口婆心,道德说教,家庭和社会管制。后来渐渐发现,这样的手段收效甚微,于是也就分化成不同的方式,这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摒弃掉依靠堵截、防范、简单说教甚至处罚等传统手段应该还是一种共识。虽然西方唯理主义者认为人都有任意处置自己身体的权利,我是不赞同的,但是既然力有不逮,那么尽早告诉孩子们必要的常识,使他们免受因此带来的身体伤害,相信很多人还是赞同的。
尽管有人并不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的懵懂而缱绻的情愫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也不得不承认感情这东西是没有技术性控制可言的,就像在网络上,虽有“防色狼指南”,却没有“防恋爱”的操作秘籍。就像国家只规定结婚的法定年龄,却没有限制谈恋爱的年龄一样。在古代,那些道德感高到变态的人,总是满眼的男盗女娼,于是相应的处罚也比较严酷,轻者祠堂里精神摧残,重者铁笼沉沙肉体上消灭,就算如此,还是不放心,总觉得那个诲淫诲盗的世界太邪恶。
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全民对现行教育体制倡导改革和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校方怎么会出台这么个人人喊打的新规呢?
说起素质教育,在我这种外行看来,公民意识、普世价值虽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但也不是一篇小文可以说清的。在一些学校,需要用到素质教育的时候,他们纷纷站起来大喊“素质,我素质了”,可对什么是素质教育却模棱两可,就算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也很迷茫,但近两年呼声又很高,所以只好借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该考核的还是考核,该量化的还是量化。量化教育成效至少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不但能让其他的老师、学校闭嘴,也能避免让社会舆论置喙。比如说,学校高考出了省级状元,无论状元受的日常教育是哪种方式,对此除了掌声,真正质疑的声音就很难发出。
所以表面上看,这样的新规是督促孩子学习,不受早恋困扰,实际上是把孩子当做材料,把自己当做技工,卸掉孩子们身上所有的情感,就像清除原材料上的渣滓一样,只要出来的是他们这个范围内确认的好产品,经过量化之后这就是教学的成绩,然后汇总这些成绩,套现更多的利益。老师获得的利益不言而喻,学校也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配置。而且,早恋又是中国家长们心头之痛,属于难以言语的东西。以预防学生早恋为借口,等于戳到了家长们的痛处。
对于这样的新规,前面做了一点适度地调侃。但作为评论最后总要说点什么,才对得起读者朋友,关于这新规涉嫌违反《未成年人教育法》的地方也不多说了,反正大家也能认识得到。我想说的是,在咱这里总有很多人,有着某种“国家主义”的情节,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全善、全能的角色,把成人当学生,把学生当孩子,把孩子当玩具,然后制定出很多他们自己也不以为然的规矩来(校方的说法是:不过是惊醒学生,其实是不会开除的);另一方面,现在又不是缠小脚的时代,资讯的发达和思想的多元前所未有,学生们又都个性张扬,自然对于这样的新规是嗤之以鼻的。长此以往,就容易养成藐视秩序破坏规则的坏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哪怕那种真的很神圣的规则,在他们的眼里也不足道,这才是“五个孩子在亮处”背后的阴影。
文/猫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