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句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涌现出不少民间中医,他们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妙手回春,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传奇故事。
华阳骆氏中医,省、县内很有名气,当地百姓有口皆碑。其第一代传人为骆星阶,17岁时就拜湖熟名医张栋梁为师,学习中医。张栋梁深爱他聪颖好学,视如己出,悉心指导,他则刻苦钻研,在中医界崭露头角。1930年,他参加国民政府医学考试,成绩名列榜首,由此声名大振。行医30多年,牢记“愿做良医,不求富贵”“病人但看一线生机,医生要花十分力气”的师训,治好无数病人。对于贫困之人,常包吃住直至康复,深受百姓爱戴。终因积劳成疾,1949年不幸辞世,享年56岁。
边城镇戴村“张大房”妇科,有600多年历史,远近闻名。相传明洪武年间,该村有一书香子弟张延珖,承袭祖传医学,为民治病。有年夏天,朱元璋与刘伯温微服游茅山,途经戴村时,口渴难耐,向张讨水喝,张妻搬椅凳先让他们坐下,再端烧好的开水,殷勤招待。临走为表谢意,朱元璋让刘伯温为张延珖题写了“张大房”三字贴在门头作招牌。同时刘伯温嘱咐张两件事:一是椅子就放店门边,供客人歇坐;二是将大门斜开,说张家门相不合风水要求。张延珖知其不凡,后一一照办,并添了个小石狮置药柜上。这小石狮是张到茅山时为明弘道长所赠,说它冬暖夏凉,药在石狮身上翻滚几下,药效会更佳。从此“张大房”出了名,看病的越来越多,村中其他张姓起而仿效,最多时有七家,后来来看病的不知哪家为正宗,村人告之:门斜开,门边有椅子,药柜上有小石狮者即是。
戴村妇科,药方公开,外地有些中医,为探奥秘,将该村各药房之药购一份回来分析,其中一味粉剂,为张延珖独家配制,任怎样分析也搞不清楚,成为一谜。
原二圣乡水南村小外科也相当有名,创始人是王敬财。他是农民,不识字,学医属巧遇。21岁时,他曾救活过一位奄奄一息的湖南老人。湖南老人会武功,有家传医学,他看王敬财心灵手巧,亦为报恩,便教王武功医学,两年后王敬财掌握了这门医学,湖南老人才告辞回乡。此后王敬财边种田边行医。
水南小外科,主治无名肿毒,疗法主要是火针加外敷黑虎膏和口服阳和汤。这些药方为他自制不外传。王敬财只活了41岁,他将医术传给小儿子王怀民。建国后王怀民任二圣医院院长,医术精湛,诊治肿毒,效果奇佳。笔者母亲1965年夏天背生一痈,俗称“搭背”,疮口溃烂有碗口大,经王院长用杏黄色药粉和黑虎膏治疗,一个月后便痊愈了,效果很神奇。
黄梅镇朱氏骨科也是大名鼎鼎。同水南小外科一样,朱氏骨科医术也是外乡人所赐。清嘉庆十年(1805)春,一位山东老太太乞食至黄梅横塘村朱永贞家门口,朱永贞祖母给她饭吃,吃饱后不愿走就在朱家住下了。熟识后老太太仔细观察,觉得这家人很好,便认朱永贞祖母为干女儿,并把祖传医学传给她。朱永贞成年后接过祖母的班,他参考《骨科百术》,再根据自己临床实践,编成《朱氏骨科》一书,长达数百页,内列多种验方,此书为手抄本,“文革”中遗失,现仅存一首骨科歌诀。
朱永贞1862年逝世,活了67岁。其子朱怀坤继之,1925年逝世,也活了67岁,传给其子朱庆堂。朱庆堂聪明过人,胆大心细,治过很多疑难杂症。传说在1939年,上海一资本家有个10岁儿子,不慎“颈根骨”错位,成了歪头,闻名前来求治。朱庆堂将孩子绑椅上,然后拿出一把大刀,向孩子歪头那边砍去,孩子吓得大叫一声,头正了。孩子父亲叹为神奇。但朱庆堂只活了31岁,逝于1941年。
这些民间医生各擅绝学,,造福桑梓,是句容人的骄傲,也成医坛佳话。此外,句容历史上还有些医术高超的中医大夫。如清光绪时的“神医”张廷志,人称“半仙”,曾在春城、宝堰、句容城设点门诊,影响颇深;清康熙年间“神医”葛承祖,为葛洪后人,也是位医德医术令人敬佩的名医,惜乎后继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