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费,即公款吃喝、公务用车和公务出国。据专家估计,近年来,全国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了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越来越庞大的三公消费支出引发民众的不满,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中国新闻网)
三公消费总额突破9000亿,这一数据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如此惊人的财富,就是在车轮子、饭盘子中就消弭殆尽,恐怕每个人看到这则新闻心中都会无端涌现出三个字——“败家子”。
面对三公消费,再多的吐槽都感觉无力。虽然早些年就已经喊着要让三公消费瘦身,这也是民愿所致,但是喊声越响,三公消费攀升越高。要把三公消费关进笼子里,若仅仅靠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话,恐怕结果是相当尴尬的。在这个领域,公权力长期缺乏社会公众监督,而其责任主体又相当模糊,结果是你花我花大家花,变成了福利,这就是传说中的“既得利益群体”的缩影。要把这些人的隐形待遇缩缩水,除了他们自己对于权力衍生品进行“壮士断腕”之外,其他人即便喊得再响,也无济于事。
如何看待三公消费,可谓各有立场。很多娱乐餐饮、外国汽车、烟酒等商家,乐于看见三公消费越烈火烹油越好,无他,有利可图也。看那茅台、五粮液的股价,即便中国股市是再怎么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白酒类版块始终是这边风景独好。这种繁荣背后,是多少三公消费在强行支撑着,多少本是普通消费品牌、娱乐休闲场所,都纷纷成为“三公指定”、“三公定点”,这里面又上演了多少权钱寻租的午夜狂奔。
反观那些三公消费的“受益者”官员,据说他们也有苦水要倒。某些奋战于酒桌饭桌的干部,偶尔也表示,天天把精力消耗在觥筹交错之间,根本就没有精力时间放在城市建设中。长期酒精上脑,个别干部感叹反应力都迟钝不少,更别说酒精肝、胃下垂等“职业病”。这可不是笑谈,可见三公消费里谁都不是赢家。
现在,“八项规定”对于三公消费有着对症下药的功效,但是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是摆在执政者面前最头等的问题。此外,三公消费能否从堡垒内部攻破,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很多消费都已经成了硬性规定,甚至有年底花不完定额来年要下调额度的黑色幽默。
政府本身职责是服务百姓,其自身并不产生效益,同时还要纳税人奉养。按道理,用老百姓的钱理应如履薄冰才是,到现在却“崽卖爷田”突破了9000亿,这种把国家红利过度透支的消费,确实应该再次深入地“刮骨疗伤”,否则该问题衍生的官员意识形态和消费畸形市场,将是对改革最大的讽刺。
文/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