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图为市实小老校舍(资料图片)

你知道镇江有过一个笪家山小学吗?不知道也不奇怪,但说它的“官名”你一定知道:它就是当时的江苏省镇江师范附属小学,简称镇师附小,即现在的镇江市实验小学。笪家山是校园内的一座小山,学校是百年老校,校名历经多次变化,但很多时候大家因山定名习惯地叫笪家山小学,教育部门一度也曾以此命名过。我的小学就在这里度过,从1955年小学毕业至今,已经有58个年头了,但母校的一草一木在我的记忆里仍然那么鲜活。

那时的中山路还没有东路和西路的叫法,统称中山路。中山路东端尽处是一圆形广场,广场南边一道半人高的大理石栏杆壁立路边,外侧马路,内侧是一个很大的荷花塘,一条“三合土”的路环塘而过,这条路旁塘一侧,稀疏栽了一些垂柳和杨树,春暮、夏、秋,景色尤为优美。校门就在这环塘路的中点。大门外两侧栽着冬青树的隔离带,八字形分开。隔离带内遍种花草。花草丛中稀疏地栽着雪松、梧桐、榆树。

进入校门,两边各有一间传达室,中间一条水泥通道直达一座两层楼房,底层是低年级的教室,楼上是校长室、教务处,老师的办公室。穿过底层楼内通道,向前行,进入到一个长满巴根草的大操场。绿茵茵的巴根草贴地生长,节节生根。秋冬草叶枯黄,根茎依然“不离不离”,紧紧巴地。待到来年春风一吹,依旧绿色一片,生机盎然。

操场西头有独木桥、云梯、攀登架等体育器材。

操场的正南面就是笪家山。山腰处辟有一块平地,竖着一根旗杆,春、夏、秋三季的全校大会,每天全校早操,这块山腰平地就是主席台,校长或教导主任站在上面讲话,或是体育老师站在上面喊口令,带领大家做早操。平台下方中间,依山就势,砌成供人上下的台阶。台阶的两侧,一侧是刨得光溜溜的两根圆木做成的滑竿;另一侧同样是刨得光滑的木板做成的槽形滑板,同学们叫滑滑梯。

笪家山是一座不高的土山。山顶上一道围墙,将山的一半围在校园内。校内的“半边山”,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树木森森,绿树丛中,小径之旁,有小亭一座,茅草盖顶,别具情调。

每到课外活动时,男女同学都会走出教室,汇集到这里,低年级的小同学喜爱到山坡沿阶而上,爬到滑竿、滑板上,欢快地尖叫着,由上一滑到底,再追逐着沿阶而上,再滑下……较大一点的男同学玩的花样就多了。有在独木桥上“战斗”的:两人侧身对立,各伸一手对握,凭腕力相互拗掰,谁力弱稳不住从独木桥上掉下去就是“输家”。“输家”的后面的人立即顶上去与“胜家”较量,“胜家”连胜就是“大王”。有的几个人各屈起一条腿,独腿蹦着相互碰撞,叫“斗鸡”,谁被撞得站不稳,将屈着的腿放下,谁就输了。还有的玩“官兵捉强盗”,追逐着,奔跑着……女同学们的活动要文雅得多,她们跳跳绳,踢踢毽子,还有的两人席地而坐,各拿一根草交叉相搭,用力往自己怀里拽,谁的草断了,就输了,这种游戏叫“斗草”。更文静的就头靠头讲一些悄悄话……

穿过这片草坪再往前行,地势下降,顺斜坡步台阶前行,就进入到另外一个操场。这操场东侧近斜坡处竖着一个很大的门型木架,横梁上钉有几只铁圈,其中三只套着三根,一只悬吊着粗麻绳,这两样是学生锻炼攀爬能力的器材。旁边还悬吊着一个秋千。北侧是一幢二层的教学楼,上下两层是四五六年级的教室。教室的西尽头即为校院墙,院墙开有两面黑漆大门。门外是一条叫东门坡的巷子。

那时学校还有两个其他小学没有的:一是幼稚园(即现在的幼儿园),在教室外的操场上,摆上木马、木船、跷跷板等。只有一些家境较好的孩子才上得起。二是设有“二部制”。“二部制”的含意我至今也未搞清,只晓得是穷人家的孩子上的,不要缴学费,只缴书籍簿本钱,每天上午上半天课,下午还可以帮家里干点零活。这无疑为贫困家庭子弟受教育敞开了大门。

如今的校园除了笪家山上那座改建过的亭子,已很难找到旧日的痕迹了。然而,为我推开知识之门的引路人我依然清晰地记着他们:

校长潘长泽:一年四季衣着整齐,中山装领口的风纪扣总是严实地扣着,不苟言笑,一脸严肃。教导主任魏芙塘:戴副度数不浅的近视眼镜,面容慈祥,说话略带苏北口音。班主任郜大琪:高瘦身材,络腮胡子总是刮得干干净净,脸颊光溜溜的发青,评点作文认真严肃,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同学们私下里叫他“又高又大又奇怪”。美术老师:吴宗铃,不修边幅,粉笔放在口袋里,上课随手掏出,在黑板上画一些萝卜、苹果、正方体,让我们临摹……

 

我的母校“笪家山小学”

发布时间:2013-03-21 07:4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陈效麟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