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养老“走进春天里”需要综合性改革
据媒体统计,我国50岁以上的“老年”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3600万。此前,因欠薪、工作环境差等问题突出,养老困局未得到普遍重视,而随着农民工年龄的递增,第一代农民工“退休”后的养老问题将会日益凸显,30年来农民工福利拖欠累积的问题,将在5年内集中爆发。(2月26日《东方早报》)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不经意间,第一代农民工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暮年。年过知天命的3600万人,尚无法停下在城市打拼的脚步,不能中断自己的打工生涯,成了一批既回不去又无法退休的“职场老人”。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在解决了孩子的学习、工作之后,却面临着老无所养的最大难题。 由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在户籍的限制之下,他们“工作于城市”却只能“回归于乡村”。在“回归乡村”之前,只要体力允许,60岁甚至更高的年龄都不能退休,也不敢退休。身体健康还可勉力支撑,但若某一天他们病了,老得再也干不动了,他们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无疑是目前和今后整个社会面临的巨大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极大隐患。
歌曲《春天里》有一句歌词是,“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谁来让农民工养老“走进春天里”,已经迫切需要做出解答。时下,农民工面临的困局在于,国家处于未富先老的状况,普惠制下的国家养老金也只有象征意义,年过60岁的老人,现在每月只能领数十元的低保金,他们的养老尚无法由国家托底。“家庭养老”和“养儿防老”依然是最基本和可靠的出路。不过,在物价高涨、房价居高不下、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果连农二代、三代们都无力自顾,农一代们的养老问题又靠什么去保障?
必须意识到,农民工养老不仅是一个群体的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课题,需要通过综合性的改革来实现。比如,如何提高农民工的“五金”的落实,如何让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得到保障,如何提高农民工的能力,如何建立更为完善、标准更高的保障体系等等。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快户籍改革,打破身份限制,给农民工更多的福利空间,使其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资源的享受和财富的分配,才能全方位、多层次实现其养老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