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卫生部将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据悉,“先看病后付费”实施范围包括:参加医保、新农合范围的病人,无姓名、无陪护人、无地址的“三无”病人,病情严重急需抢救的病人。因交通事故、打架斗殴等责任事故受伤的病人不在范围内。
(2月19日《东方早报》)
卫生部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处长焦雅辉19日说,关于“先看病后付费”模式,卫生部倡导在有条件地区开展试点。目前,全国20多个省份正对此进行探索。但受社会征信体系、医保报销水平等条件限制,这种模式短期内无法全面推行。
(2月19日新华网)
“先看病后付费” 考验改革的决心更考验改革的智慧
美堂漫画
从先治疗后结算到先看病后交钱,这不仅是一种付费方式的变化,而是一种服务理念的改变,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因而引起了外界强烈期待。作为一项新制度,要确保善意得到体现,离不开配套措施的跟进,卫生部否定相关“全面推行”的说法,一方面既说明了制度施行的条件不成熟,另一方面又说明面临着很多复杂情况。
“先看病后付费”在国内之所以步履维艰,一是社会道德下滑、“恶意逃费”让医疗机构会产生“杯弓蛇影”心态;二是国家救济和补助措施不完善,对贫困群体的医疗救助还无力全部承担“国家责任”。只有医疗义务承接而无国家责任跟进,就无法解决医院的负担,从而无法激发其相应的积极性。
若没有道德和责任托底,受传统观念以及资金压力影响,“先看病后付费”改革就可能陷入困局。从“神木医改”可以看出,如果地方财力雄厚,不但能解决低收入群体看病难贵的问题,还可以让全民享受“免费医疗”。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了医保的兜底,并且报销比例的增加,一般的门诊或简单的手术,个人的支付额度已经很少,患者基本能够承受,故赖账的可能性很低。若没有解决大病患者、贫困人口及未参保人员看病问题,“先看病后付费”就只是一种营销模式。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先后推行了“先看病后付费”试点。由于试点多是县级以下,其面对的群体单一,接受的病种也极为有限,加之基层医院的报销比例很高,实际上医保已经为其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即便患者恶意逃费,医院也不会面临过多的损失。但对于扩容后的大医院来说,由于其主要面对重病大病的救治,医疗负担很大,对于医院和患者来说都是“无以承受之重”。即便患者无意欠费,但无力承担的费用如何解决对“先看病后付费”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先看病后付费”的实施要解决两个急迫性的问题,一是道德兜底。其取决于医患两方面的合力,一方面患者应没有恶意欠费的行为,若有当纳入黑名单,使之无法享受这样的权利。这需要在医疗领域开展相应诚信体系建设,以此约束患者的道德表现;另一方面又要对医院加强监管,避免其有选择性的开展救治;二是责任保障。即应有国家责任作为最后的保障和依托,对于那些确实没有偿还能力,或者赖账者,国家应当承担救济责任和弥补办法。因为无姓名、无陪护人、无地址的“三无”病人,病情严重急需抢救的病人的救治责任,应在政府公共部门而不是医院,医院不是责任主体也承担不起。
医保和财政未能实现全国联网,户籍制度的限制,都给“先看病后付费”的全面彻底实施埋下了制度性障碍,也使政策前景蒙上了不确定性因素。“先看病后付费”不仅是结算方式的改变,而是涵盖医保、户籍在内的一项综合性改革,除了单兵突进之外,还需要各部门“打组合拳”。否则落实起来很艰难。作为一项试深水的改革,“先看病后付费”距离现实有多远?除了考验改革的决心,更考验着改革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