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谁红包?红包里要包多少钱?收了人家的红包怎么还?每到春节,对一部分人群来讲,上述问题成为压在心头的“三座大山”。“我去年春节后一共买了5扎共50个红包,到现在只剩下4个了。”昨日,家住武昌的白领陈小姐向记者感叹,过去一年用掉了46个红包,想来有些恐怖。(2月15日《长江日报》)
花钱如流水,春节变“春劫”,过年真不易。因过年而“叫苦不迭”,主要是因为人情压力山大。长辈、晚辈都要给红包,走亲戚要带礼品,同学聚会,请客吃饭……举手投足离不开人情二字。当然不能简单地给人情下一个“好”或“不好”的结论。重人情,尚礼仪,礼尚往来,传递情谊,本是我们一个淳朴的传统。然而,当人情变成了“债”,不见了人情只剩下“红包”的时候,又还有多少意义?
人情成“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场景,而到了过年时候,这情形就更是得以凸现。“面子文化”在春节的集中爆发,再次反映了“人情债”正在变成人际关系中的难以承受之重。
在“人情债”面前,无法简单地划分出谁是害人者、谁是受害者,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情债”之所以泛滥之所以成灾,恰是因为你、我、他都曾经或者还在为其推波助澜。因此清除“公害”,还须依靠:你、我、他。
人情异化,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这些年来,社会上滋生出了一股奢靡之气。炫富摆阔,把穷奢极欲与面子划上等号。因为糜费之风侵蚀,亲情人情变得势利。公款吃喝等“官员经济”得到明显遏制,必将引领社会风气激浊扬清,人情正本清源,过年不再难,也是理所当然,可以期待的。
文/奚旭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