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有一巷叫胭脂巷,位于镇江大西路东端,南至演军巷,北至大西路,长百余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这里原来称作胭脂岭,是镇江城里“三山五岭八大寺”“五岭”中的一岭,形成巷道后,被人们俗称胭脂巷。
据传,胭脂巷之所以被称为胭脂巷,有这样几种传说。
其一,《光绪丹徒县志》记载:“燕支岭在堰头街南演军巷内,民居略高处是其遗址。”清末镇江李恩绶《臙支岭井铭·有序》曰:“镇郡城内向有‘五岭’之说,臙支岭其一也。余家于演军巷有年所矣,巷距堰头街后身,宅内地址后耸于前,遗迹犹可寻。”因胭脂与燕支谐音,故名胭脂岭,巷以岭名之。
其二,取名胭脂巷,还有这里曾经是军寨的原因。因为这里曾经是军寨,发生过肉搏血战,妇女英勇参战以壮其军。为纪念妇女的英勇参战,称此巷为胭脂巷。
《丹徒县志摭余》记载:“其名臙支者,盖当年肉搏血战之所致,演军巷前为磨刀巷可证。”并指出:“非如塞上焉支山,妇女资之壮颜色耳。”是说胭脂巷妇女是肉搏血战,不是隋炀帝登焉支山,甘、凉州府派仕女朝迎之事。“焉支”的谐音是“胭脂”。血为红色,胭脂为红色,胭脂又为妇女美容之物,这可能也就是取名胭脂巷的原因吧。
其三,胭脂巷取名,还有井的缘故。李恩绶《臙支岭井铭·有序》曰:“胭脂岭有一井,井今在余屋旁,俯而窥之,晶莹清澈,信其通泽,气飞灵液也。”因此井“润堪及物,净可鉴人”,方圆百姓几乎都饮此井水,用此井水,妇女们常常以此井水润肌肤,以此井为镜常观自己容貌,这口井也就成为闻名当地的名井了。
胭脂巷南是演军巷。古代有一兵种叫“堰军”,当时,演军巷叫“堰军巷”,临近江边,为堰军驻地。清代,军队在此操练改名为演军巷。在这里的军队多了,传说东吴佳丽大乔和小乔也曾随夫君视察军队来到此巷。“环佩声声丝竹曲,胭脂巷里二乔来。”二位佳丽是随夫君视察军队而来的,故而梳妆盒没有带在身边,补妆时没有镜子,便借用此井为镜,补妆时不小心把胭脂弄到井栏上了,此地百姓就称此井为胭脂井了,巷也就叫胭脂巷了。
其四,还有一种传说认为,古时这条巷内以卖胭脂花粉为市,故而取名胭脂巷。
古时的胭脂巷东向偏北是十字街,关河从这里经过。那时的交通主要是水路,南来北往的客人很多,胭脂巷处在闹市之中,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特别是船家、商家,还有过路的客人,都要来胭脂巷为家里妇女、姑娘们买一些胭脂花粉。城里城外达官显贵们的夫人、小姐也常来买胭脂花粉。巷内以胭脂花粉为市,因此取名胭脂巷,岭、井也都因此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