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晚清镇江市井百业老新闻

发布时间:2013-01-22 08:0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剃头(《图画日报》)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1909年刊行的《图画日报》上,开设了一个“营业写真”专栏,这个专栏描绘的就是当时社会各行各业的真实状况。

其中第9号《图画日报》,在“营业写真”专栏里,收录了“剃头”这一行当,文字录于下:

句容剃头笪老四,练就一手好本事。敲背扒耳真名工,更兼修面修胡子。只愁世界滑头多,一条辫子难服伺。又要松来又要光,担上没有许多鉋花水。

这段文字读来颇为诙谐,当时剃头匠笪老四的生活情状,跃然纸上。所谓“鉋花水”,其实就是古人所用的“发胶”,据称盛行于唐代。后来到了清朝,得益于满人独特的发式,“鉋花水”亦曾风行一时。及至民国年间,随着发乳、发油等产品从西洋进入我国,“鉋花水”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剃头”一文所附图,录有绘工孙兰荪的名字。孙兰荪是清末民俗画家,《图画日报》“营业写真”专栏里所附的插图,几乎都出于孙兰荪之手。这一栏目由于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是很受读者欢迎的。民国年间,上海鸿文书局曾以《营业写真百图》为名,进行翻印。

镇江不仅处于黄金十字水道,而且晚清时市内河网密布,船工颇多。1891年10月28日出版的《益闻录》上,有一则“饬委查船”的新闻,称“镇江府王太守仁堪近派干员,在城厢内外书造门牌,注入清册,以便稽查。并派管带水陆营兵周君德标等,细察城内外河中船只,将船户姓名住址人口,一律造册。业已于上月二十九日造就呈送矣”。这则新闻亦可反映出当时镇江水域船户之繁多。

1893年9月16日出版的《益闻录》上的一则新闻,则反映了当时句容、丹徒交界处一些窑户的生活:

句容县东乡义庄村、竹子冈各处,与丹徒之杨林村、魏岗村毗连。该四村各有石灰窑若干座。农隙优闲,入山凿取青石,烧灰存性,运往各路销售,利觅蝇头,赡家养子,习以为常。迩有某甲艳其存利,欲分润其余。各窑不允。比遇旱乾为患,甲即扬言灰窑烧坏龙脉,凿石又伤龙骨,斫丧地理,是以少雨。乡愚无识者流,一时相信,煽动浮谈,无端倡和,传播远近。遂有刊刻传单,吩咐拆窑。附和而聚者,共三千余人,蜂至各窑,尽行拆毁。窑主以众怒难犯,不敢出阻,诚无妄之灾也。

石灰石作为矿产资源,在句容、丹徒交界处颇为丰富。当地村民凿石烧窑,获利原本无多,也是为了贴补家用。但当时的市场竞争仍处于无序的状态之中,加之乡民愚昧,故此才导致了这么一出闹剧的上演。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习斌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