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桥复建
老丁卯桥一角 资料图片
在镇江很多年轻人的眼中,丁卯桥几乎就是丁卯路上那条负载着滚滚车流的宽阔马路上的公路桥。在镇江有点岁数的人群中,丁卯桥在文人的诗句中,也在自己曾经的视野里。
作为一段历史文化的承载物,1995年因丁卯桥路拓宽而被拆的丁卯古桥,近日在古运河中期景观工程中重新部分出现。
千年古桥今回归
上个月底,记者曾经来过丁卯桥复建现场,工程还没有完工;今年1月10日,记者再次来到丁卯桥复建处,眼前的丁卯桥外围已经初见雏形,只是桥面还没有铺就,周边的景观还在处理中。
这次的古丁卯桥并不是原貌原址复建,方案只是利用原来拆除时保留下来的桥石加上新石块在丁卯公路桥的一边,河流的东边修建桥的一小段。
现场可以明显地看出新旧桥石的颜色差异。原桥石均用在了桥的两侧以及河岸边砌起的石岸,颜色为土黄色。在原石块不充分的基础上,这段桥梁还添加了新石,据了解,为了在形制上达到旧石块的效果,除了颜色无法改变之外,石岸处的新石还进行了做旧处理。出于安全的考虑,这段复建的桥梁入口处被栏杆拦了起来,因为这处复建的桥梁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梁,只是桥梁的一截。
几度沧桑话名桥
丁卯桥应该是镇江最有名的古桥梁之一,距今有1600余年的历史,根据《舆地纪胜》卷七“丁卯港”注引《舆地志》记载:“晋元帝子哀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丁卯制可,因以为名。”
丁卯桥原为单孔石拱桥,两旁桥栏石板中央,一面刻有“丁卯桥”,另一面刻有“更新桥”。清乾隆、道光年间两次修缮。丁卯桥作为出入镇江的一个水上古道,历史上船只来往,人气旺盛。
1979年,丁卯桥因道路拓宽,西桥头被拆。1981年,丹徒县为泄洪拓宽河道,丁卯桥的石拱被拆,桥旁新建公路桥。残存的丁卯桥东叠石,金刚墙,桥基础叠石,桥拱圈石及南闸门凹等,保存在原处。
当时在丁卯桥洞基建设工地上,曾发掘出宋时窖藏银块20鋌,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其中2块有用墨汁写“净重伍拾壹两”字样,墨色鲜艳,字迹清楚。1982年初,又出土唐代金、银器窖藏950多件,有银烛《论语》酒令筹等珍贵文物。由此可见,历史上在丁卯桥居住过的人,决不尽是平常之辈。
1995年,因丁卯桥路拓宽,镇江市政府决定将丁卯桥易地保护,丁卯桥彻底被拆。
这段关于丁卯桥的历史变迁一直保留在许浑后人、一直从事着方志工作的许进记忆中,从桥梁部分被拆,边上长期堆放着桥石,以及后来因丁长路(今丁卯桥路)彻底拆除,直到现在部分复建。虽然很多人都对这段桥梁部分复建有异议,但对市民来说,1995年彻底消失的丁卯桥现在至少可以再次让人们看到部分,虽然并不是原样。据水投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丁卯桥复建完工后,将在桥附近修建一块碑,讲述丁卯桥的历史变迁以及复建过程。
晋桥唐诗显风流
古丁卯桥紧依南山,濒临江口,水光山色,风景宜人,交通便利,是名人雅士青睐的寓居之处。
说到丁卯桥,一定不能不提唐代的著名诗人许浑和他的《丁卯集》。
从许浑的诗中发现,他虽长期定居在丁卯桥,但直接描写丁卯桥的诗并不多,有一首《夜归丁卯村舍》:“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绿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可他在丁卯桥定居时结集的诗集——《丁卯集》是很有名的。丁卯桥也就因此更为后人所关注。
正如清·袁枚《谒岳王墓》(其七)中的名句“江山也要伟人扶”和民国·郁达夫《咏西湖》中的名句“江山亦要文人捧”一样。古代的丁卯桥受到了很多文人追捧。
唐诗人张祜称这里是“小桥通野水,高树入江云”。明学者李梦阳又说过:“丁卯桥负山带江,据东南之会上游之地,其泉石岩壑之佳不在庐山阳羡下。”陆游和孙枝蔚也曾有诗《小筑》曰:“虽非隐士子午谷,宁媿诗人丁卯桥。”“丁卯桥边丁酉社,别来江水只东流。”
明朝大臣杨一清从云南安宁迁居镇江后,也深为丁卯桥的风光吸引。在这里筑有别墅,名曰:“石淙精舍”。李梦阳、王守仁等文人墨客过京口谒见杨一清时,常喜欢到该园吟诗弄赋,王守仁曾经写过“绿野春深地,山阴夜静时。冰霜缘径滑,云石向人危”的诗句,描写他在丁卯别墅作客时的观感。
文/图 戴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