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北固山“老气象台”

发布时间:2013-01-20 07:0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只要是路过北固山的人,抬头望都会看到中峰上一座凸字形四层楼民国建筑,这座历经了近八十年的风雨沧桑,为镇江乃至全省的气象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老气象台,记录了几代人的气象勘测梦想。在今年镇江的政协会议上,有提案建议将北固山上的老气象台改建成气象博物馆。

陈果夫为北固山气象台题名

江苏省气象台以南通测候所为最早,镇江是1932年在省会建设厅内设了测候所,但办公地点非常狭隘,各种测候仪器使用不便。于是决定在北固山中峰建筑气象台,特别拨出经费一万元。

建设气象台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北固山中峰有一座甘露寺的僧院“石台古房”,省府决定建气象台后,给僧院的住持下达了通知。住持也知道政令难违,申请了拆迁费用600元后,准备将“石台古房”的材料拆下后运到山下重建。有关单位已经同意,但突然变化说拆迁费只给300元,于是僧人和省府之间争执了很久才协调好。

当时山峰上还有一片中山纪念林和一座中山纪念林塔,自来水公司还准备在中峰建蓄水池。经过多方规划,气象台和镇江自来水公司结合建筑,蓄水池上建气象台,一举两得。

勘测规划好后,1934年10月10日北固山气象台动工了。因为工期紧,建设连日施工,两个月不到房屋就建筑齐全了。建成之日,省国民主席陈果夫亲题“北固山气象台”六字。到次年的3月,内部布置和仪器装置都到位,于是正式办公。当时的省会测候所设所长1人,主持测候所工作,并统辖省内各级测候所的事宜,主任测候员、巡视指导员各一人,观测员2人,无线电报员、制图员、事务员各1人。

民国的天气预报如何产生

北固山气象台是怎样进行观测的呢?当时省建设厅置顶气象观测细则共14条。

观测时间每天分三班,法定假日和星期天照常上班,早班6时至9时,6、7、8时各观测1次;中班9时到18时,每小时1次,共9次;晚班18时至21时,共观测4次;22时到第二天5时,由各种仪器自动记测。

当时的气象工作者每小时按例观测外,还要:早班在日出之前注意地上霜露情况,如有积雪须量雪深浅。观测昨晚蒸发量,每隔两天的观测后,将蒸发皿中水放掉换成清水;中班在9时观测最低温度、地中温度,17时观测最高温度,填算测候报告单,将天气预报交给所长审核后,分送到建设厅和各家报馆;晚班在日落后,将日照纸更换,同时观测黑白两球,太阳热力计,计算本日日照时数,18时观测当天日间蒸发量和地中温度表。观测情况要在6时、14时译成电码送由省府无线电拍发。各种仪器定两人轮流管理、定时记录。

北固山气象台建成后,成了当时一大轰动的新事,社会各界都想来参观。当时建设厅还专门安排了接待人接待来宾,要求来参观的团体必须具备正式公函,私人来参观要有介绍人;参观人数每批只能20人为限,如在20人以上,要分批入内;参观者都要在参观簿上签名,并严格规定不准移动仪器。一时间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市科协建议建气象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北固山气象台为水利部门接管。1949年10月改名为镇江二等水文站,隶属苏南水利局,上世纪50年代一直从事水文和气象观测工作。1960年归入气象部门,更名镇江市气象台。1962年1月与镇江专区气象台合署。在镇江一些市民的印象中,北固山上的这座建筑物曾经是镇江国画院所在,画家们在这里创作。国画院迁址后,房屋一直闲置。

在今年的两会上,镇江市科协副主席佘其瑞建议将这座老气象台改建成气象博物馆,主要考虑这座气象台当年为全省首屈一指的气象台,废弃掉有点可惜,如果建成气象博物馆意义重大;气象博物馆可以向市民、向学生进行科学普及,将会让更多游人增进对镇江历史的了解。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蔡庆来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