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陕西宝鸡市经营一家服装店的李先生,遇到了一件“离奇事”:一位“红衣女子”来到店里,边道歉边要给李先生200元,说是七年前在他的店里用100元假币买了件衣服,心里一直过意不去。一番推让之后,李先生收了100元,“红衣女子”勉强答应。(1月6日《华商报》)
“不幸”拿到一张假币,你会怎么办?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个市民收了张百元假币,于是拿到一个小卖铺,说要换两张五十的。回头一看,发现换来的两张五十全是假钞!在现实生活中,“非把假币花出去不可”,可能是不少人的想法。收到假币的消费者为了挽回损失,想方设法地将假币用了出去,将损失转嫁给了商家。这是一种典型的损人利己的偏差行为,既违背了法律法规,也逾越了道德良知。
金钱债好还,良心债难偿。报道中说, “红衣女子”的婆婆在七年前做生意时收了一张100元假币,为挽回损失,“红衣女子”一时“糊涂”,到李先生的服装店里把假币花了出去。而后几年的时间里,“红衣女子”一直为做了损人利己的事而耿耿于怀,良心不安。也正是因为过不去自己良心的这道坎,“红衣女子”才会在7年之后毅然选择为当初的行为“赎罪”。用200元真币还100元假钱的背后,是诚信意识的胜利,更是良知的胜利。
消费者知错能改,商家更是以德抱怨。意外收到100元假钞,“红衣女子”在七年前选择了损失转嫁,商家李先生却选择了为遵守“不使用假钞”的社会规范而支付成本。透过一假一真两张百元钞票,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人和金钱、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换言之,百元假币的遭遇,也是检验社会文明的一张试纸。
此外,这件事情还告诉我们,也许在一些特定条件和原因下,我们一时糊涂而做了有损诚信的行为,但时间不会淡化因不诚信而产生的内疚感。正如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所言,“真正能救赎的是我们自己”。诚信也好,善良也罢,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性遗传,永远不会沦丧。只不过,迷途的良知需要被救赎,需要有人指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红衣女子”七年后的选择,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标杆,它激励和提醒着人们:对良知的坚守没有时间上的期限,对道德的呵护没有职业上的差异。
道德救赎的唯一办法,就是以实际行动去偿还“良心债”。“红衣女子”的选择之所以打动人心,除了事件的新奇,还在于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文明社会非一日所能建成,公共生活的尽善尽美也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尽心尽力。敢于正视不光彩的经历,敢于为曾经的过错承担责任,也同样是在用细节推动社会进步,值得尊重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