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那些年,我对“血防”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3-01-07 07:5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图一为血防动员会;

图二为女血吸虫病人集中治疗;

图三为查钉螺;

图四为药物灭螺。

图为上世纪70年代初一组血防照片,由镇江市卫生局提供。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1958年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送瘟神二首》曾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这里的“瘟神”指危害性血吸虫病。而我对这首词不仅能背诵,能歌唱,而且对“瘟神”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

记得儿时住在西津渡蒜山对面的巷子里,穿过不算太宽的巷道,只有几十米,就来到了长江边。夏秋季节长江戏水是我们那时课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戏水是快乐的,可谁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我会为了这一快乐而付出惨痛的代价。我是在考入江苏省镇江中学,学习到初一下学期时,整个身体开始发生变化。刚开始我就是感到全身有点不适,上课时精力有点不能集中,逐渐出现腹泻、粪便中带有黏液及脓血,人开始面黄肌瘦,整天头昏眼花。到位于大华电影院旁的迎江医院检查后,说我肝脾肿大,做了粪便检查发现了血吸虫卵并孵化检出毛蚴,说我是慢性日本血吸虫病,要住院治疗。

1964年暑假一放假,我立刻住进迎江医院,开始了我的第一个血吸虫病治疗疗程。记得当时使用的是“酒石酸锑钾”注射液加上葡萄糖注射液,从静脉推入,每日注射一次。一开始还好,当到了第三天,开始有了反应,特别是第六天开始,我恶心、呕吐、吃下去的食物全都吐掉,非常难受,后来又有腹痛、腹泻、头痛、头昏。但医生说,这是正常反应,还得正常治疗,只不过配了很多“食母生”片,让我嚼食。当我20天后出院时,人像脱了一层皮。

14岁的我正是发育长身体的年龄,经过这一折腾,我很快就进入了学校老弱病残的行列。到了初二,上了两个月后,又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到医院检查后,说我血吸虫病没有治愈。初二的寒暑假,学校开始把我们这样的病人集中在校医室旁边的空房子里。我们从家带一床棉被半盖半垫,学校把稻草往地上一铺就成了病床,墙上钉上铁挂钩用来吊输液瓶。学校所在地的七里甸中心卫生院负责我们的治疗,校医室协助,学校还有一点伙食补贴。每天定时注射酒石酸锑钾是一天中最难受的时候,很多人在注射后都有恶心呕吐的反应,有时还互相“传染”,但是没有人埋怨条件差。当时治血吸虫病医药费是免收的,不花一分钱能把病治好,别说抱怨,感激都来不及呢,而我就是经过这样的治疗送走了“瘟神”。

我市地处长江南岸,属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区内芦苇杂草丛生,血吸虫病疫情曾相当严重。中共中央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后,我市出现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送瘟神”的群众运动。要消灭血吸虫,原理上并不复杂。血吸虫的唯一寄主是钉螺,传播则通过人畜的粪便。只要消灭钉螺,治愈病人(病畜)、管好粪便,血吸虫便无处藏身。而查螺是血防工作的重点。

为了最大限度地查清钉螺,从各级领导到普通群众都参加义务查螺,场面十分壮观。男女老少齐出动,一手拿着镊子、竹夹子或竹筷子,一手拿着小瓶子或纸袋,排成长长的一排,拉网式向前移动,每一个人都睁大眼睛一步一步仔细地寻找着非常细小的钉螺,不放过任何可疑环境。一旦发现有钉螺的地块,立即做上记号,上报血防站核实后统一进行灭螺。

灭螺主要采取沿河边挖沟土埋法和五氯酚钠药物浸泡两种,那时多采取五氯酚钠药物浸泡灭螺。由所在生产队组织劳力在有钉螺地块四周筑坝,然后用水泵灌满水,将一定剂量的五氯酚钠放入粪桶内,按比例加入水,用木棒搅拌溶解,再用粪勺在灌满水的有螺地块依次泼浇。

尽管当年的“送瘟神”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于血吸虫病防治的一次胜利。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吴家祥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