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切换图片

“封口费”只能让新闻越封越多

发布时间:2013-01-06 07:0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称,该刊记者徐智慧在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采访时遭阻挠。当地官员欲以一万元“封口”,遭拒绝后,将徐智慧扣留。经杂志社交涉,当地将其“礼送”离开。据了解,中国新闻周刊隶属中新社,徐智慧是该刊一名资深记者。昨天下午4点25分,周刊编委刘婉媛发微博称,徐智慧到南皮县采访非法取土破坏农田一事,遭到南皮县国土资源局官员阻挠骚扰。(2012年12月27日《京华时报》)

人家记者本来只是去你那个单位采访“非法取土破坏农田”一事,南皮县国土资源局官员“有什么情况介绍什么情况”就是了;如果其间有问题,正确的态度是“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罢了。

可现在倒好,“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接待采访的官员本来指望用“封口费”来封住记者的口,结果是,不仅“主新闻”被披露,还衍生出诸多“次生新闻”:新闻一,南皮县有“非法取土破坏农田”一事;新闻二,南皮县国土资源局发出传真称“无需新闻媒体发表文章或新闻”,这“无新闻”你发传真,岂不“此地无银三百两”?新闻三,南皮县国土局办公室主任薛文远要给记者一万元“封口费”而“如果不拿钱就不让走”,一方面,行政机关正当的财务开支有“封口费”这一项么?另一方面,记者犯了什么法,你有权限制人家人身自由?新闻四,当地相关部门领导又是“请吃饭”,又是要“谈心”,要“介绍情况”,有这个必要么?新闻五,“县纪检部门已介入调查”,而又调查了什么?

现实社会中,面对记者采访负面新闻,有的被采访单位,曾经付过“封口费”,似乎“也有效”,记者拿了“封口费”便不再采访报道了——这不外乎有两种可能:或是“假记者”,那是一种“新闻诈骗”,而“假记者”是要坐牢的;或是“真记者”,那是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说不定也有“受贿”之嫌;而如此“封口”,只能让负面新闻“小事变大,大事闹炸”。

反观之,面对“封口费”,新闻记者会“办法多多”:一者,拒收,但新闻照发;二者,先收下,再回去上缴报社或有关部门;三者,不再采访给“封口费”单位而想办法“绕道采访”,照样能抓到 “活鱼”。再者,在网络如此发达,信息传递如此便捷的情况下,即便记者不去抓,新闻一样出得来。

记者有“采访权”,如果有官员想通过“封口费”来封锁记者的“采访权”,只能说明相关官员“很傻很天真”,只能说明你对记者有采访权的“无知”。这次是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的记者“被阻挠骚扰”,当然此类事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对此,包括南皮县国土资源局在内的一些地方政府应该有所“深刻反思”:“封口费”只能让“新闻”越“封”越多,也将会越“封”越被动。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倪黄村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