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镇江旧时的人力车与车夫

发布时间:2013-01-04 07:0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力车是旧时人们代步的主要工具,有不少人靠做人力车夫养家糊口。靠力气干活的行业多属“夫”字系列,捕鱼的叫渔夫,种田的叫农夫,砍柴的叫樵夫,烧饭叫伙夫,拉人力车的叫车夫。

顾名思义,人力车是人拉着跑的。它外面包有轮胎的钢圈,是由若干细钢丝(或叫车条)固定在内装滚珠花轱筒上,左右各一只。两只钢圈由一根长轴穿过花轱筒固定。长轴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对条形的带弧线的弹簧钢板,两头联结中空成橄榄状,其作用是减少车行在高低不平的石子路上的颠簸,算是原始的减震器。上面就是车厢。车厢由座位、靠背和车棚组成。座位和靠背由木板外包棉垫做成,软软的,人坐在上面舒服一点。座位下面中空,放扳手、打气筒、老虎钳等必备的常用工具和轮胎、钢丝,补胎的胶水等备件。车棚是几根弯制成U字形的骨架,外蒙帆布,可张可合。车棚前有门帘,后面还有可卷可放的后视帘。车厢的底部左右两侧各有一根长长的圆棍伸至前面,用根横棍连接,这就是车把,是车夫拉车用的。

人力车中还有一个豪华的分支——黄包车。黄包车,就是豪华型的“私家车”,是有钱人自己购买,自家专用的。它外表光洁鲜亮,长长的车把上安装着一只镀得锃亮的汽喇叭。有的还在车厢踏板上装上一只脚踩的铃铛,行走时不时踩动,发出当当的铃声,既显气派,也起了开道作用。更讲究的在踏脚板两侧,各装一只棱柱形的“气死风”灯,晚上老远的就能看见。车夫是包养在家的强壮汉子。当然,不拉车时还得干些其他的杂活,主人家必须把人用足,不养闲人的。

在外面拉“散客”的车都停歇在市区较为热闹的地方。我记得在我儿时,五条街、四牌楼、大市口等地方都有人力车停靠的点。这些点上的车夫很讲究“行规”,有人来要车按顺序应答,从不争先恐后,讲价钱口径一致,不恶意竞争。在等待顾客的时间里,车夫或三五成群下下棋,或把帽檐拉得低低的,遮住阳光打个瞌睡。

在旧社会,“夫”字“系列”的人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柏油马路路面烤得粘鞋底,有事出门的人,总爱雇个车,这时车夫必须埋着头,弓着腰,脖子上搭条毛巾揩着不停冒出的汗珠,奔跑在大街小巷之中;在北风呼啸的冬天,拉车的人顶着吹在脸上如刀割般的寒风,口鼻中呼出白气,贴身的内衣因不停地淌汗而湿漉漉的。

别看人力车夫干的是出力的活,还得要掌握“生意经”。首先给人的第一印象要好。往顾客面前一站,清清爽爽,干净利索。因此这些车夫的老婆总是将丈夫的衣裤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衣服上的补丁也补得整整齐齐。其次,还要“看人兑汤”,见到年龄大一点的嘴要甜,要热情搀扶,拉车时慢一点不要紧,不能颠簸;见到提箱子行李的,要热情上前帮忙提到车上放好;女士乘车要不管坐垫上有没有灰,也要解下脖子上的毛巾掸上两掸,以示没有灰尘;遇到带小孩的,男孩顺便夸两句聪明、富贵相,女孩夸标致漂亮,让妈妈们心里甜滋滋的。最犯忌的要算动辄脸红脖子粗地和顾客吵架,笑脸相迎是基本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车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脚踏三轮车。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陈效麟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