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寿邱山下有清风

发布时间:2012-12-06 08:5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寿邱山,既是镇江古代文化、教育史的一个缩影,也是镇江近代教育的发源地——

寿邱山下有清风

 

曾经的江苏省立第六中学

原在正东路范公桥的丹徒县学宫   

寿邱山,旧时与日精山、月华山并称为镇江城的三山之一。在我看来,三山之中以寿邱山最具文化气息,尤其教育文化浓郁。

寿邱山,位于梦溪园巷旁,今江苏大学梦溪校区所在地。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描写的地点,就在寿邱山附近。刘裕称帝后,还曾在此建丹徒宫。后衣冠成古,花草埋幽,丹徒宫也坍塌荒芜成为废墟。

寿邱之为山,肇始于隋代,炀帝时开凿大运河,百姓将润州城河道中的泥土聚积于此,因而积土成山,后因山丘上生有许多可延年益寿的何首乌,故称其为寿丘山,后沿改为寿邱山。北宋时,著名学者沈括晚年所建宅舍梦溪园亦在其侧,并在此撰成了享誉世界的科技名著《梦溪笔谈》。

明正德十五年(1520),知县李东创设清风书院于寿邱山,为纪念曾读书于此的范仲淹而命名。书院旁有桥曰“清风桥”,为范仲淹所建。据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卷三《镇江府·桥梁》载:“清风桥,在府南,范希文建,子瞻诗‘伤心范桥水,漾漾舞寒藻’。”北宋范仲淹于景祐年间(1034-1038)在关河(因河水从北水关入城至南水关出城而名,流经寿邱山,今已湮没)上建此桥,方便百姓通行,民间敬称其为范公桥。苏轼曾作《哭刁景纯》诗歌之。刁景纯,即北宋“名德相望”的著名学者刁约。刁约,字景纯,宋润州丹徒人,是北宋初西昆体著名诗人之一刁衎的孙子,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刁约喜交游,宾客故人,常满其门。与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诸名流皆交往甚密,有诗歌唱和。刁约后归隐家乡,于南唐名将、润州节度使林仁肇故宅建寓所藏春坞,坞中有逸老堂,又有石冈,种松其上,名之曰万松冈。藏春坞即位于清风桥东。后历代亦尝有诗记及清风桥。如明代成化年间状元吴宽《家藏集》卷十八《为杨应宁佥宪题画二首》之二:“久移京口居,雅爱江南意。步过清风桥,归来甘露寺。壮岁难好闲,宦辙驱人至。余习画图间,山林远能致。”又明代夏良胜《东洲初稿》卷八《和待隐园二十咏》之十二:“清风桥头思古人,囊无苏君金百斤。田庐仅仅足老我,鸢鱼上下逃形真。”诗人对清风桥发出思古之幽情。

明嘉靖元年(1522),提学御使萧鸣凤迁建县学于寿邱山南麓。明崇祯十四年(1641),丹徒知县郑一岳于寿邱山下创办香山书院,因缅怀“香山居士”白居易而名,明亡而废。清顺治五年(1648),镇江知府赵士冕于香山书院故址创设三山书院。至清代因避先圣孔丘名讳改寿邱山为圣像山。清顺治十三年(1656),知县张晋于圣像山创置杏坛书院。清雍正二年(1724),知县冯咏选择清风书院故址创设京江义学,咸丰时毁于兵燹。

自宋代以来,丹徒县学常设于寿邱山,因此民间亦称寿邱山为县学山。寿邱山作为镇江的文化圣地,既是镇江古代文化、教育史的一个缩影,也是镇江近代教育的发源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常镇道郭道员与地方绅董于范公桥县学宫开办丹徒县师范传习所。1913年,民国政府将其更名丹徒县立乙种师范讲习所,同年停办。1916年,省署教育科派员来镇江视察,初步确定以范公桥县师范讲习所旧址作为江苏省立第九师范校址,次年正式成立。1927年,与江苏省立第六中学(由镇江知府王仁堪创办的南泠学舍演变而来)合并组建镇江中学师范科。1932年成立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学校,著名教育家曹刍任首任校长。1937年,日机炸毁校舍,学校后分为两支办学,一支是伪“教育厅”所属的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学校,后迁往苏州,与苏州女师合并为江苏省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另一支于1938年,辗转迁入上海租界内继续办学,1946年复校。1972年,改名为镇江地区第一师范学校,1978年改组为南京师范学院镇江分院,同年底更名镇江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与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三校合并组建为江苏大学。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王 勇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