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热议与否,反腐自古就是“时代热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在线即时调查显示,66.6%的受访者坦言很关注当前的反腐工作,76.6%的受访者期待未来十年国家的反腐败力度进一步加强。77.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期待十八大后有关方面能提供更多便于老百姓参与反腐败的渠道。
(11月27日《中国青年报》)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如果说历史上的廉政诉求更多的指向个人修养(即所谓“官德”),那么,今日的吏治澄明与否,不仅关乎政治取向,更与民生休戚相关。好在今天,贪腐议题已经从“道路以目”的状态脱敏,直言腐败、直面腐败,甚至从“亡党亡国”的高度警醒于此——这本身就是反腐应有的、也是最好的姿态。前不久,有媒体调查显示,公众最期待的改革,“收入分配改革”排第一,“反腐机制改革”列第二。
事实上,我国的反腐制度并不少。从2002年开始,曾历时两年多对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1500余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废止了其中115件,将现行有效的1100余件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汇编成《党风廉政和反腐败现行法规制度全书》。此后,随着《廉政准则》出台,党内制度治理腐败也进入到新阶段。但也正如学者所言,尽管制度汗牛充栋,但真正行之有效、真正能执行到位的却并不太多,立体化的反腐网络还有待构建。
尽管宏观的反腐工作亟待推进,但地方创意并不少。譬如,广东有关部门近日在媒体上进行的廉政宣传中,着重提到了“广东肇庆四会市对近400名官员配偶开展廉政课程培训”;而从明年起,广东顺德凡拟新提拔为副科级以上干部,一律须先接受审计调查,并向公众公开家庭财产等信息……不管这些属于“敲边鼓”还是“直击要害”,眼下而言,寻求有效的反腐渠道与制度建设,已成自上而下的共识。
当此背景下,有必要给“网络反腐”一个合理的名分。从周久耕事件到“房叔”、“表叔”大起底,这些年,网络反腐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力量。近日,“提速”更成为网络反腐的关键词:重庆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从其不雅视频曝光到被免职仅63小时,黑龙江双城市有关部门得知女记者实名举报人大代表后次日就成立调查组。有人说,“重庆63小时”开启网络反腐新时间——而与其给之无限褒奖,不如正视网络反腐的正能量。
给网络反腐一个名分,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将网络反腐纳入制度反腐的范畴,不因所谓“理性”考量而对网络反腐的能力与水准低看一等,重视实名或非实名的微博举报等线索,穷究“有图有真相”的蛛丝马迹;二是将网络反腐与法律反腐整合起来,司法机关应构建与互联网反腐信息的互动机制,加快个人隐私保护法律的出台,引导网络反腐有理有利有节地表达诉求、主张声音;三是将网络反腐界定为群众反腐的主阵地,承认网络舆情对反腐工作的补充及推动作用,利用其广泛性、参与性、社会性和公开性等特点,在反腐中提升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
犹如19世纪美国新闻界那场著名的“扒粪运动”,中国的网络反腐也在改变着身边的反腐格局。早在2009年5月,再版发行的《中共党建辞典》就收录了一个新词条“网络反腐”,数年过去,是时候给网络反腐一个名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