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开国上将建国前从未见过毛泽东却深受信任?
核心提示:如同一位军史专家所说:“在开国上将中,像叶飞这样解放前二十多年的战争期间始终没与最高统帅毛泽东见过面的不多。毛泽东与叶飞不是一般的统帅和部将的关系,他们虽然没见面,但彼此理解、信任,配合默契,是‘先心知而后面识’。”
本文摘自:《红广角》2012年第2期,作者:冯晓蔚,原题:《毛泽东与叶飞上将》
叶飞,1914年生,福建南安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代书记,共青团福州中州市委书记,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支队6团团长,江南抗日救国军副指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l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1师1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第l师副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l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建军区司令员,福建省省长、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国家交通部部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曾任海军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叶飞是一位威震华夏、战功卓著的骁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与全军统帅毛泽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见过面,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密切合作。毛泽东与叶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颇具传奇色彩的统帅和部将的关系。
大敌当前,不曾谋面的叶飞始终装在毛泽东胸中
叶飞,从1928年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此后到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始终把毛泽东作为心中的旗帜,按照党中央、毛泽东的号令南征北战,冲锋陷阵。身为全军统帅的毛泽东,虽然一直未曾与叶飞谋面,但对他能征善战却十分了解,非常信任他、器重他。特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叶飞是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的主要将领,毛泽东时时关注着他的行踪,一次又一次在关键时刻委他以重任。
1940年初,随着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面目的暴露,我军坚持敌后抗战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面对日寇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袭扰,党中央提出了发展华中、开辟苏北、建立华中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基于这一思想,5月4日,毛泽东与王稼祥在联名给代表中央南下的刘少奇的电报中明确指出:“望令叶飞部开返苏北,在苏北地区放手发展,在今年内至少扩大至两万人枪。严令叶飞定出分期实现计划,立即行动在高邮、泰县、泰兴、靖江等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放手发动群众,发展党的组织。”
在解放战争初期,为了打破敌人对解放区的进攻,毛泽东曾考虑组织相当兵力,打到敌人后方去。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从1946年夏天到1947年,毛泽东对叶飞所率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的行动,作了多次明确的电报指示。如:1947年5月4日,毛泽东致陈毅、粟裕电示:“……不要过早惊动敌人后方。因此请考虑一、六两纵是否暂缓南下为宜,因过早挥师南下,敌可能惊退,尔后难予歼击。”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在给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和华东局的电报中,指示刘邓大军“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南出大别山”的同时,提出“叶(飞)陶(勇)两纵队出闽浙赣,创立闽浙赣根据地。……广东纵队受叶陶指挥,随同南下。”7月29日,毛泽东再次电示:“两个月内山东全军仍在内线作战。两个月后准备以叶飞纵队再加他部,取道皖西或苏中,相机出闽浙赣。”
8月3日,叶飞与陶勇所率华东野战军第一、四纵队,经过十多天过河涉水,浴血奋战,到达鲁西南嘉祥地区。8月6日,他们就收到了毛泽东代表党中央从陕北发来的慰勉电:“目前整个形势对我们有利,敌已分散,我已集中。……我军实力更厚,领导更强,对于争取新胜利极为有利。中央特向你们致慰问之意,并问全军将士安好。”第二天,即8月7日,毛泽东在致陈、粟的电报中,又殷殷关切地问道:“叶、陶现到何处?运河西岸是否已筑工封锁?……望即告。”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对山东省会济南国民党军发动的济南战役,是解放战争往纵深发展的关键一仗。运筹这一战役的开始,毛泽东首先想到了叶飞。8月12日,率部在淮阳以北休整的叶飞即收到了毛泽东签发的中央军委的电报:“叶飞所指挥的两个纵队,应于本月下旬结束整训,北移嘉祥、巨野地区。”10天后,即22日,毛泽东再次电示:“叶飞所率一、六、八纵队应于攻城前若干天出动北移,不过早也不过迟。”此后,又连续多次电报指示,直至济南解放。
1949年5月23日,解放上海的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毛泽东就给第三野战军发来电令:“你们应当迅速准备提前入闽,争取六、七两月内占领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点,并准备相机夺取厦门。入闽部队只待上海解决,即可出动,并明确要把任务交给叶飞任司令员的第十兵团。”
在许多重大关头,毛泽东想到了叶飞,倚重于叶飞;叶飞也深深领会统帅的意图,不负重托。如同一位军史专家所说:“在开国上将中,像叶飞这样解放前二十多年的战争期间始终没与最高统帅毛泽东见过面的不多。毛泽东与叶飞不是一般的统帅和部将的关系,他们虽然没见面,但彼此理解、信任,配合默契,是‘先心知而后面识’。”所以,当解放初期叶飞与苏联顾问因为福建前线的战略部署发生争执后,苏联顾问向毛泽东告状,说叶飞是“英美派”,“此人靠不住”,建议取消他的前线指挥权,毛泽东不予置理。1949年10月攻击金门失利后,叶飞两次给中央军委发电报,恳切请求给予处分,毛泽东明确表示,“金门失利,不是处分的问题,而是接受教训的问题”。1958年,毛泽东将炮击金门的指挥权再次交给了他。
东山岛战斗,毛泽东把电话直接打到叶飞的指挥所
1953年夏季,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军,为了配合在朝鲜战场上吃了亏的美帝国主义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舰艇屡屡在我福建近海窥探、袭扰,飞机也频频进行低空侦察。7月15日,十几艘舰艇气势汹汹地从金门岛向我闽粤交界的东山岛驶来,向东山岛发起全面攻击。
进攻东山岛,国民党军做了充分准备,竭尽了全力。在这以前,国民党军从没使用过空降部队,这次把台湾的空降部队全部用上了。在美国军官的指挥下,上有飞机狂轰滥炸,下有海军炮轰我沿海工事,陆军登陆部队在海军的掩护下实施登陆,且不时有伞兵降落,战斗一开始就异常紧张。
毛泽东对这一仗非常关心。战斗开始的第三天中午12时,他亲自到了总参谋部作战室,要求与指挥战斗的福建军区司令员叶飞通电话。由于当时还没有直达线路,声音很小,电话是通过华东军区值班的副参谋长张翼翔转达的。毛泽东说:“进攻东山岛,可能是敌人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然后在其他地方登陆。如果那样,兵力够不够?需不需要增援?”
“有准备,已防备敌人在第二个方向登陆。”叶飞说,“兵力够了,我现在手上还有一个军的机动兵力,准备敌人在其他方向登陆时使用。”毛泽东又问:“现在情况怎么样?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困难?”
“现在我增援部队已经登陆,形势对我有利。”叶飞想了想,又说:“目前这里没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就是汽车已全部用光了,我已下令把上饶到福州干线的地方车辆集中到福州机动,请求中央命令江西接替上饶到福州的地方运输。”
毛泽东一听,感到十分奇怪,华东军区不是有一个汽车团吗?为什么不给福建前线?毛泽东立即下令给华东军区:把驻在上饶的汽车团火速调到福州。
东山岛战斗打了个大胜仗,歼敌3000多人(包括伞兵700多人),我军伤亡不足百人。打掉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给朝鲜谈判桌上的美帝国主义当头一击。毛泽东非常高兴,亲自签发了嘉奖令。“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给身为福建省省委书记的叶飞拼凑了10条“罪状”,其中有军事上的两条:第一条是金门失利,第二条是东山岛战斗没打好。叶飞说,你们的情报不准,金门失利我有责任,东山岛战斗可是胜仗,是受到毛主席嘉奖的呀!
1953年,毛泽东与叶飞在中南海第一次见面
1953年冬天,集福建省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于一身的叶飞接到了中央军委的通知:到北京汇报福建前线的战略部署情况。一同赴京的还有华东军区、华东地区的领导陈毅、张鼎丞等人。
此次进京是叶飞第一次到北京,也是第一次见心仪已久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得到毛泽东要接见大家的消息,叶飞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们到京的第二天下午3点多钟,刚刚在中南海颐年堂坐定不久,毛泽东就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副主席彭德怀的陪同下,大步走进来。
“你是叶飞?”毛泽东动情地紧紧握住叶飞的手,“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今天终于见面了。”毛泽东和大家一一握手后,一边招呼大家坐下,一边望着叶飞问:“现在福建谁主持工作?”张鼎丞就接过来回答:“我到华东后福建第一书记还没免,实际上工作是叶飞同志主持。”
毛泽东微微地点头,便和大家交谈起来。首先,叶飞简要汇报正在紧张施工的从高崎到集美的厦门海堤的进展情况。叶飞说,政务院批准海堤工程设计任务以后,6月份工程指挥部已成立,同时开始施工。到年底前,为工程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加紧勘测、钻探、绘图,进行典型试验性施工,进一步完善技术设计等。现在已调集500多干部、3000多工人,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到明年初,施工就全面展开,工人将增加到1万人,工地的口号是“与敌机抢时间,防空不减产”、“提早修好海堤,支援解放台湾”。按照计划,海堤修建任务将于1954年10月15日全面完成。
毛泽东听得非常认真,连连称赞厦门海堤工程有远见,是百年大计,不仅对当前准备打仗,而且对经济建设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他反复强调要搞好,保质保量。50多年过去了,现在厦门市早已成了交通发达、市场繁荣的经济特区。新中国出生的年轻人,也许不知道这里面包含着当年海堤建设者们的贡献。
接着,毛泽东说,东山岛战斗打得不错,他们(指国民党军)可能老实一阵子,但不会一直老实下去,要提高警惕,要有打仗的思想准备。但不管怎么说,往后打仗的机会是少多了,要集中精力搞生产、搞建设。讲到这里,毛泽东意味深长地扫了大家一眼,放慢讲话速度说,打仗,我们有经验;搞建设,就要重新学习,向苏联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所有内行的人学习。此外,还要沉下心来读书,不光读政治书,学马列理论,也要读点历史,还要读点技术知识书……
彭德怀从朝鲜回国主持军委工作以后,对解放金门、马祖,解放台湾考虑很多。他把毛泽东请来给大家讲话,本意是让主席讲讲对打金门的想法和意见。不料,毛泽东却执意不往这上面讲。当时大家不理解,后来,特别1958年炮击金门之后,才逐步领悟了毛泽东深远的战略思考。会见将要结束时,毛泽东向叶飞问道:“你去过朝鲜吗?”
“没有。”叶飞问答。
“你们几个也没有去吧?应该去。朝鲜战争打得不错,特别是最后几仗,值得研究。前些天参观团回来说,亲眼看一看很有收获。你们应该去一下。”此后不久,叶飞就与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等同志一起去了朝鲜,在那里考察学习了半个月,回国后还向毛泽东写了报告。
炮击金门,毛泽东郑重地把指挥权交给了省委书记叶飞
1958年7月,正是东南沿海台风季节。为了使即将到手的粮食免受台风袭击,部队、机关、学校都出动大批人员,帮助农民抢收。7月17日上午,福建省委书记叶飞正在福州市郊区开会部署防台工作,突然接到通知,要他立即到军区接电话,并且明确告诉,到作战值班室接从北京打来的保密电话,叶飞拿起电话机,传来的是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的声音。他告诉叶飞,中央决定炮击金门,指定由他指挥。
接到这一电话,叶飞有些不解:这是一个重大军事行动,理所当然地应该由军事指挥员指挥,叶飞虽然仍然兼任军区政治委员,但一年前工作重心就转到省委这边了。于是,他问道:“是不是中央要我指挥的?这应当由军区领导指挥呀!”
王尚荣回答:“是中央要你指挥的。”叶飞又问:“毛主席知道吗?是不是毛主席决定的?”
王尚荣意识到叶飞有顾虑,就说:“刘培善同志在这里,你直接和他讲话吧!”
接着,话筒里响起了军区副政委刘培善的声音:“叶政委,我是刘培善。要你指挥是毛主席亲自决定的。”叶飞只好回答:“既然这样,那好,我接受命令来指挥。”
7月19日,叶飞带着新成立的前线指挥部成员赶到厦门,展开紧张的炮击准备工作。27日,当作战部署一切工作就绪,随时可以进行炮击时,叶飞收到了总参谋部转来的毛泽东致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总参谋长黄克诚的信:
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等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中东解放,要有时日,我们是有时间的,何必急呢?暂时不打,总有打之一日。彼方攻漳、汕、福州、杭州,那就最妙了。这个主意,你看如何?找几个同志议一议如何?政治挂帅,反复推敲,极为有益。一鼓作气,想得往往不周,我就往往如此,有时难免失算。你意如何?如彼来攻,等几天,考虑明白,再作攻击。以上种种,是不是算得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我战则克,较有把握呢?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个原则,必须保持。如你同意请将此信电告叶飞,过细考虑一下,以其意见见告。
看到毛泽东这封信,叶飞深深感到这次炮击金门关系重大,毛主席极为慎重和重视。所以,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必须“政治挂帅”,不能单从军事上考虑问题。将炮击实施时间往后推一推,把问题考虑细一些,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更有把握些,很有必要。于是,他立即给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复电,表示坚决遵照主席指示,继续深入做好炮击准备工作。
8月20日,北京来电话:毛主席召见,要叶飞立即去北戴河。因为乘坐的飞机中途遇雷雨,叶飞于第二天,即21日中午才赶到北戴河。当天下午3时,毛泽东就在他的居处接见了叶飞。当时,彭德怀、林彪、王尚荣在座。叶飞一见到毛泽东,就把炮击金门的准备情况,炮兵的数量、部署和打法,一一作了汇报。毛泽东一边凝神盯着摊在地上的地图,一边听汇报,精力非常集中。听完汇报,毛泽东提了一个问题:“你用这么多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
叶飞很清楚,那时国民党军中美国顾问很多,一直配到部队营一级。所以,毛泽东一问,叶飞立即回答:“哎呀,那是打得到的啊!”
听叶飞这么说,毛泽东不讲话了。考虑了十几分钟,问道:“能不能避免,不打到美国人?”叶飞回答:“主席,那无法避免。”
毛泽东听后,再不问其他问题,即宣布休息。
这天晚饭后,王尚荣拿了一张条子给叶飞。条子是林彪写的,内容是:为避免打到美国人,可否通过在华沙进行中英谈判的王炳南给美国透一点消息。叶飞看到条子很震惊:告诉美国人就等于告诉台湾,那还能收到什么奇袭的效果呢?于是便问王尚荣:“主席把信交给我有什么交待?是不是要我表态?”
正尚荣说:“主席没说什么,只说拿给你看。”叶飞更加感到这次炮击不同寻常,它不仅是与台湾的军事斗争,更是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既然主席没让自己表态,也就没说什么。
第二天继续开会,毛泽东下决心说:“那好,照你们的计划打!”并明确指示,要叶飞留在北戴河,指挥前线炮击。
8月23日,炮击金门的战斗打响了。我前线部队500多门大炮同时开火,火力猛烈、密集,霎时,整个金门岛都笼罩在一片硝烟之中。蒋军猝不及防,死伤惨重。
8月底,叶飞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回到厦门前线,实施具体指挥。此后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大规模的炮击一直持续到9月中旬。这次炮击金门,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调动了美国的军事力量,支援了中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同时,也粉碎了美帝国主义企图侵占台湾的阴谋。毛泽东非常满意。
10月份,他亲自起草了《告台湾同胞书》、《致福建前线解放军官兵书》、《再告向湾同胞书》等3份文告,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至福建前线。3份文告从不同角度充分阐述了我炮击金门的指导思想、战略意义,引起强烈的国际反响。此后不久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说:“……8月23日这一天,我们打了19000发(炮弹),他们讲打了四、五万发,那是夸大其辞,没那么多,时间只有十几分钟,没有什么‘很久很久’。……这一仗打下去之后,现在台湾海峡风平浪静,通行无阻,所有的船只不干涉了。”后来,毛泽东又几次在中央会议上提到炮击金门,并曾一言中的地说:“炮击金门,就是要帮助蒋介石守好金门。”
如今金门岛的硝烟早已散去,整个世界局势和海峡两岸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回顾这段历史,叶老曾深情地说:“沧海横流,方显出伟人的英明和卓见。随着历史的前进,越来越显出毛主席当年炮击金门战略决策意义的深远。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继承和发展了毛主席当年的思想。历史前进的脚步,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中华民族的统一潮流,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