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我儿子给家用还准时,算是我半个儿子吧。”在谈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小塘岗村70多岁的邓彬英和李胜老人如是说。全国老龄办数据显示,继2009年国务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以来,截至今年9月底,1.24亿城乡老年居民按月领取养老金。(《21世纪经济报道》)
之所以说算“半个儿”,是因为目前政府每月发给李胜老两口400元养老金,每年养老金加上田租,二老一年总收入达到7800元,已经可以基本不靠子女养老。李胜老两口用“半个儿”这一很形象的说法,道出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实意义。
但对一项公共政策而言,起到“半个儿”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好的政策和福利,套用老人的比喻话,应该是“一个儿”。对于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而言,“兜底儿”的范围越大,公共福利的惠及面就越大;制度兜底儿的能力越强,公民的福祉水平才越高。那么,从“半个儿”到“一个儿”的距离究竟还有多远呢?
应该看到,无论是从政策的完善程度上、覆盖面上,还是从最终能够领到手的养老金的多寡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都相去甚远。真要让国民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在制度和社会福利层面的“半个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不可否认,由于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等的差异,才造成了时下这种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
但更应该看到,在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据统计,2011年我国进城打工者总数已经超过2.5亿,平均年龄为36岁,农村年龄结构越来越老龄化。因此,通过制度的完善、福利水平的“水涨”,来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障功能的“船高”,已是当务之急。从“半个儿”到“一个儿”的成长,虽然很远,但必须要上路了。
文/石敬涛 图/朱慧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