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陈望道:“红头火柴” 一擦就燃

发布时间:2012-11-17 07:2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分水塘,浙江义乌的一个山村。

 陈望道的故居在后村,是一栋宣统年间建造的庭院,白墙黑瓦。1920年早春,陈望道在这里,借着一盏煤油灯,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陈望道成了马克思主义者及第一批中共党员。

 因不满陈独秀的家长制作风,陈望道此后离开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他重新回到党内,以秘密党员的身份做统战工作。

 首译《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也是学术宗师,他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其著作《修辞学发凡》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出任第二任修订《辞海》总主编,在美学、逻辑学等领域也很有创见。

 1915年,陈望道东渡日本留学,主攻法科。那时他认为法科是万能的,能驾驭时代。

 陈望道关心时政,由此接触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从他们那儿,接触到西方马克思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决定回国。

 当年8月,受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享颐之邀,陈望道去该校任教。因指导学生创办进步杂志《浙江新潮》发表了触怒当局的文章,校长经享颐不得不离开了学校,陈望道也回到老家义乌分水塘村。

 回到分水塘,陈望道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

 当时,国内已有人摘引《共产党宣言》个别段落,但都是译者从日译、英译或俄译本翻译,不完全准确。早期同盟会会员朱执信摘引“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话时,译成了“嘻,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当时局势迫切需要一部完整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

 翻译稿酬用于建党

 1920年早春,陈望道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戴季陶提供了日译本,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了英译本,供陈望道对照翻译。

 村里至今还流传一个故事,陈望道翻译时废寝忘食,吃粽子误将墨汁当红糖蘸了吃,还对母亲说“甜”。

 中共早期党员沈玄庐后来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花费了平时5倍的工夫。

 1920年4月下旬,《共产党宣言》翻译完,陈望道正要寄往上海《星期评论》连载,收到了编辑部电报,邀请他前往上海担任编辑。

 当他带着译稿到达上海后,发生了意外:《星期评论》被迫于1920年6月6日停刊。

 幸运的是,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当年4月来到中国,与陈独秀见面,得知出版《共产党宣言》有困难,决定从带来的共产国际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助,于1920年8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

 《星期评论》停刊后,《新青年》从北京搬来上海,陈独秀请陈望道任《新青年》编辑。陈独秀去广东后,陈望道成为《新青年》负责人。

 1920年5月到8月,陈望道与陈独秀、李达、李汉俊以《新青年》编辑部为中心,经常开会讨论中国社会的改造问题,并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当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外界说小组的经费来源主要接受共产国际的资助,陈望道后来回忆说事实并非如此,经费主要是小组成员靠翻译得到的稿酬,他说“李汉俊、沈雁冰、李达和我都搞翻译,一夜之间可翻译万把字。”

 从“红头火柴”到“热水瓶”

  1921年,中共一大开始筹备,此间内部发生矛盾。

 当时李汉俊负责管理党内活动经费,领取须经过书记陈独秀的签字,在广州的陈独秀并不知道有多少经费,只管签字,经常发生他批了条子但李汉俊无钱可支。

 李汉俊致信陈独秀让他以后不要乱批条子。但这一细节在《李达自传》的描述是“李汉俊写信给陈独秀,要他嘱咐《新青年》编辑部垫点经费出来,陈独秀复信没有答应。”

 但此矛盾造成的结果在各自的回忆里一致:陈独秀写信说李汉俊、陈望道要夺权,想当书记。

 陈望道看到信后大怒,要求陈独秀公开道歉,遭到拒绝。

 陈望道认为陈独秀搞家长制,一气之下要求退党,根据陈望道生前多次回忆,他说自己曾被推选为上海地区的一大代表,因为这事,就没有参加一大。

 1923年陈望道退党。

 在余子道看来,陈望道怒而退党,是由于他的刚直性格,他有一个外号叫“红头火柴”,一擦就燃。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新闻系本要北上并入中国人民大学,但时任复旦校长的陈望道顶住不放,毛泽东也没办法,说“陈望道要办,就让他去办吧。”

 其夫人蔡葵曾回忆说,陈望道青年时是“红头火柴”,中年后,就成了“热水瓶”,外面冷、里面热。

 陈望道在1957年回到共产党内,但因统战工作需要,没有公开。直到1973年,公布中共“十大”代表名单,世人才知道陈望道是中共党员。此前,连家人也不知道。

  据《新京报》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