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择校费”究竟有无明账可查?

发布时间:2012-11-06 17:1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新华社稿件引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的报告称“北京人大附近的一所名校,小升初择校费50万元到80万元”。1日,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出面予以否认:“我们是多么的气愤,学校这么多年没有收取捐资助学费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对记者说:“这绝无可能。北京没有几家学校敢这么说。”(10月4日《新京报》)

 新华社文稿虽然酌情运用了表述技巧,仍几乎等同于指名道姓。刘彭芝校长及时出面反击,无非基于两种可能:一是由于受到无端指责,肺都要气炸了;二是骨子里确有其事,既已被人顶面指着鼻子,即便抵赖也得开口挡一挡,否则就无异于默认。

 与落到某个具体学校头上不同的是,“择校费”之于整个教育行业,从来没有人会当作敏感话题,它不仅不存在有无之争,而且遍地开花、行情飙升。均衡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语境下,我们听到相关行政部门一直在喊打,口号轰轰烈烈,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花钱买教育”的交易行为稳稳扎扎,长期根植于现实土壤。法不责众的氛围里,板子打得无关痛痒。

 以“成为最具公信力民间教育智库”为己任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如果不进行足够的实证采集,应该不会草率发布这份《报告》。《报告》也不是刻意只针对人大附中,而是一次“全面概况”。但不无酸楚的是,他们的取证渠道确实很“民间”,甚至还不那么“阳光”,比如“银行蹲点调查”,这有点像私人侦探了。来自官方正式渠道的资讯空白,成为清理与治理“择校费”的一大软肋。

 无论是人大附中个案,还是整个教育行业,“收没收择校费”明摆着没有太大的争执价值,更不是破解真相的核心所在。“择校费”的违规身份虽然让人讳莫如深,但毕竟名无实有,且数额不菲,它当然不是流入私人腰包,而是属于公共财政的“预算外资金”,因此,深层次的真相在于:作为公款的“择校费”究竟是被放在哪个盘子里进行开支的?它有无明账可查?包括审计在内的相关部门查过没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认为,学校之所以收了“择校费”还喊冤,往往是因为这些费用中有相当一部分被中间人拿走了。“中间人”何许人也,没有明说,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校吃的是财政饭,收取“择校费”这一举手之劳的外快从来就不是“独吞”,而是按体制内“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其中上级主管部门扣留的是大头。如此可见,当管学校的行政部门成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从他们嘴里出来的所谓“严禁乱收费”,也就无异于“贼喊捉贼”了。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王景曙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