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佛舍利瘗藏地缘何一度成为溷厕

发布时间:2012-11-03 07:1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回顾佛舍利瘗藏甘露寺千年历史时,有一个无法回避而令人困惑的问题:缘何瘗藏地一度成为“至卑至陋污亵之所——溷厕(今称厕所)”?其实这个问题在北宋金山寺长老务周《润州甘露寺重瘗舍利塔记录文》中已有答案:“寺之主者,欲去故弊,张大其居,眷其地势之高隆,不能宏壮厥事,遂用工去其土而平之。”地势高隆与作溷厕有何关系呢?这要从我国坑厕文化史说起。

 至少从西周起,溷厕就习惯于建筑在地势高隆之处。《周礼·天官》中记载:“宫人,掌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对于这一制度,尚秉和先生在其《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二十八“厕溷便旋”中根据郑玄注及孔颖达疏具体解释说:这和今天抽水马桶颇为类似。所谓井,即是大小便之管道,使大小便由管漏之于下,由于要“除其不蠲”与“去其恶臭”,管通较长,相应厕所位置也就较高。所谓匽,指在上面漏井之大小便落于粪池中后,用挡水的建筑物(土堰)先前拦蓄的积水荡涤污秽,使之流到下面更大的粪坑。这与今天的抽水厕所相近。

 由于厕所有三层:便所——小粪池——大粪坑,而且有较长的管道,所以必须建在高处。后世,用土堰蓄水冲积粪秽之制渐渐废弛,所以南朝刘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敦做驸马后在宫中上厕所,由于不了解情况,误食塞鼻防臭的干枣。石崇为了显示豪华,厕所里放了好几种香料,并用新衣让用厕人更新衣而出。可见“去其恶臭”功能已弱化,但厕所选高隆之地来建,还是可以靠通风来减少臭味的。

 甘露寺在唐末乾符(874-879年)中遭火,寺塔俱毁后,虽舍利因深藏而无恙,但佛寺已面目全非。再过两百多年后,在新建的庙宇中,僧众不知舍利藏处,故建厕于高处的习惯仍然因袭,才使舍利藏处一度蒙秽。

 今天,江西、广西某些地区,用厕要走十几二十个台阶“上楼”,亦似古之遗风。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吴宗海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