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一起幼儿园教师虐待儿童事件,某幼儿园教师在学校活动室里强行揪住一名幼童双耳向上提起,同时让另一名教师用手机拍下,之后该视频被上传到网上。视频中,被揪耳幼童双脚离地近20厘米,表情痛苦,而该教师则神情愉悦,乐在其中。(10月24日 中国新闻网)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暴力教学事件屡有曝出,且不止于幼儿园和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校园内也存在类似教学行为。除了体罚,“戴绿领巾”“穿红校服”等“软暴力”教学方式也引发关注。暴力视频与图片给网民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谩骂与质疑指向了当事教师与学校。
“扯耳朵离地”“打70个耳光”的体罚方式固然恶劣、必须喝止,但类似事件屡禁不止,至少体现了暴力教学的普遍性与治理的高难度。笔者认为,在极端照片刺痛大众神经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忽视、不能默许的是,目前在各地中小学校园内广泛存在的轻度体罚、言语谩骂、区别对待等教学、督学方式。
当下校园求学的现实是,不少学生家长不仅长期受困于“起跑线焦虑”,将希望与评判标准全部寄托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还信奉“不打不成才”的荒诞逻辑,将体罚与言语刺激视为快速提高孩子成绩的“兴奋剂”。在另一端,升学率、平均分等具体入微的数字,成为悬在学校领导和授课教师头上的一把刀,学习成绩“拖后腿”,只能寄希望于通过暴力教学,或以儆效尤,或只为发泄。
一位初中班主任曾对笔者坦言,农村地区中小学体罚现象较为普遍,一般家长甚至如此嘱咐老师:“多管管孩子,怎么打我们都不心疼,都为了孩子好”。即便有时因为体罚遭遇个别家长质疑,校方也往往有恃无恐,因为学校已经与家长针对体罚等签订了类似承诺书的协议,“家长告到县教委也没用”。
功利教育下,暴力教学岂能避免?笔者认为,要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还中小学生们一个更有尊严、更加丰富的校园生活,不仅要强调对学校、教师等监督管理,改进校园教学督学方式,更应该呼吁所有人,把目光投向学校的最原始本质:这是知识的海洋,不只是“十加一等于几”;这是同龄人交流的广阔平台,不只是比攀成绩的竞技场;这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圣地,不是棍棒相加的泥沼。
改变这一切,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努力。(作者系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