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城区南草巷的少阳读书楼为人所鲜知,随着旧城改建和市政建设的发展,旧时南草巷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化和消失了,许多年轻人对宋代丹阳的太学生陈东和他在这里的读书楼根本没有丝毫的印象。
少阳读书楼是怎么一回事?它始建于何时?为什么被称为“读书楼”?为什么数百年来均不见正史记载,读书楼的倾塌又在何时?这些都是历史的一个个谜团。
伏阙请愿的丹阳太学生陈东
陈东(1086-1127),字少阳,丹阳人,是我国宋代末年著名的爱国学生运动领袖。北宋宣和七年(1125),在都城汴京(今开封)太学读书的陈东曾率领太学生数百人上书,要求钦宗处诛蔡京等“六贼”,从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爱国学生运动。靖康元年(1126)二月初,中原遭金兵入侵,陈东又率太学生齐集宣德门外伏阙请愿,城内居民、官兵等十余万人不约而至。四月,陈东辞诰命告归省亲,回到了阔别十五年的故乡丹阳。建炎元年(1127)五月,高宗继位南京(今河南商丘)。八月十五日,陈东应诏至南京,适闻李纲被罢,遂分别在十七日、十九日、二十五日连上三书。不幸的是,就在陈东最后一次上书的当日晚上,高宗暗使佞相黄潜善以“将复鼓众伏阙”为由,将陈东秘密杀害。倘若当时高宗能听取陈东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的一些政治主张,那南宋以后、包括南宋的中国历史就得重新写来,不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段屈辱的历史记载。
陈东前后曾二次在丹阳南草巷的旧居中住居和读书。
第一次是崇宁二年(1103),陈东考中秀才后就读于丹阳县学的数年时间,第二次是靖康元年四月辞诰命回丹后,陈东曾应润州府举荐参加科考,虽未赴行,但在建炎元年八月应诏前的一年多时间里,除了回越塘看望继母吴氏、家人和亲友外,大多时间都在旧居里度过。此时南草巷陈东的居住和读书之处只能称为“旧居”或“故居”。
清乾隆十五年(1750)《丹阳县志》卷十九的“少阳楼在南草巷,陈少阳所居”一说,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最早相关记载,此时也并未提及“读书楼”,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丹阳县志》卷十二中才出现“陈少阳读书楼,在南草巷”一句十字的记载,就连保存完整的南宋《嘉定镇江志》和元《至顺镇江志》中都无相关这方面记载,因此少阳旧居被真正称为“少阳读书楼”的时间大约是在清乾隆十五年之后的事情,可以说陈东旧居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同时也经历了无数次的修葺和重建。
七古作品中一瞥少阳读书楼
十多年前,我在着手编注《少阳集》时,曾收录到周枟的一首《林丈愚轩得陈少阳砚属题》七古作品,诗中讲述了周枟好友林愚轩在一夕雷雨后,从南草巷倾塌的读书楼废墟中拾到了陈少阳的一方遗砚,作者除了由此产生对陈少阳的一种敬仰之情外,作品的最后还认真托付林某一定要珍藏好遗砚。这里不妨来细吟一番:
“林公手持石一片,云是陈公旧时砚;公乎吾乡英,大节《宋史》见,此砚古朴形,令我观之神色变。李纲不用注、黄起,宋室兴亡辨由此,洞观国计谁慷慨?公时太学诸生耳。位卑言高古所戒,伏阙号呼倍为诋。嗟呼!此时何时哉?国势苍黄寇深矣!敌骑长驱金币空,小人得志方懵懵,率土皆臣义难恝,委身图救将非忠,名流手泽世所宝,此砚何幸得随公?丹阳故居河之浒,雷雨中宵折楼柱,天教此砚出人间,河岳英灵气难沮。七百年来无缺亏,定有鬼神为守护。遥想挥毫草奏时,泪和墨沉飞如雨,耿耿土中石共坚,未同碧血埋中土。临安宫殿片瓦亡,公之砚石传千古。昔闻文信国,有砚玉带生,物由人重资赏识,淋漓大笔为歌行,况公此砚岁尤远,世上端歙何堪衡,与翁瓣香同展拜,愿翁什袭逾金城。”
诗中有三处作了交代和说明,第一,“丹阳故居河之浒”句,交代了少阳读书楼在南草巷的具体位置,乾隆《丹阳县志·城池》载:“《咸淳志》云,地周回三里,上多古木,东门在斜桥,西门在县前,南门在草堰,北门在观音山,代远久废。”宋时,丹阳城厢的东、南门已扩延到斜桥和草堰一带,但城厢的中心仍在县前,当时的南草巷称“上草巷”,仅有一条很小的街面,南侧的一条河称为“市河”,其源出练湖西斗门,沿着这条河乘舟向西可达县前、县学和练湖,向东可达漕河和云阳古驿,因此可以说,少阳旧居就在这环境幽雅,购物和出行极为便捷的市河北岸,与《丹阳县志》中的记载相符。第二,“雷雨中宵折楼柱”句,说明了少阳读书楼的倾塌因为夜半的一场雷雨,事由和时间都交代得十分清楚,中宵,即午夜时分。第三,“七百年来无缺亏,定有鬼神为守护”句,句中的“七百年”无疑已道出了少阳读书楼在倾塌时向前推算出旧居的始建年代,但这“七百年”只仅仅是个不确定数,况且要确定少阳读书楼倾塌年代还需知道周枟或林愚轩准确的生卒年代和其他一些值得可考的资料。遗憾的是,周、林生卒失考,《丹阳县志》云周枟“字淡漪,嘉庆间秀才”,不过好在查到了其子周玉瓒为道光丁酉(1837)举人的这一点线索,但这线索仍然无法确定少阳旧居的始建年代。
由《曲阿诗综》或可知始建年代
后来,我从上海图书馆复印到丹阳道光间举人刘会恩辑编的一套《曲阿诗综》,这是一部重要的书,过去以为俟失,编《江苏艺文志》时,本人搜出其收藏处,当时算一个发现,今陈先生复印全编,值得珍藏。从其中卷二十八、卷二十九中分别收录到有关陈少阳遗砚的三首五、七古作品,大意与周枟的《林丈愚轩得陈少阳砚属题》相同,因此可以认同为同一时期、反映同一事件的作品。
这三首作品是:
l.《题陈少阳先生遗砚为林子愚轩赋》吕斌作。吕斌,丹阳人,号渭东,字练滨。邑文生。
2.《陈少阳遗砚为林子愚轩赋》徐豫明作。徐豫明,丹阳人,《丹阳县志·书籍》为徐豫朋。字簪盍,号有堂。邑增生。著有《湖中白下诗草》。
3.《甲子暮春林子愚轩得陈少阳壁中遗砚》束南薰作。束南薰,丹阳人,字虞琴,号景韶,附贡生。著有《近月楼诗钞》。
以上三位作者也同样无法查找到生卒,唯从束南薰作品的题标中获知“甲子暮春”,这样可以通过合理的推测,计算出读书楼准确的倾塌年代以及相对的始建年代。
作品为下:
“旧坑黑端宋已竭,近世争夸紫花发,此石惊看世所稀,苍龙蟠结云兴浡。举袖拂拭不敢轻,但觉英气生勃勃。林翁为我言,砚出草巷陈公垣,陈公文章著天下,珍重爱惜同璠玙。伴公慷慨入太学,铁肝石胆报主恩,赫然三疏一展读,笔有正气留乾坤。讵料衣冠往东市,此时砚友吞声饮泣何处鸣,其冤流落沉埋数百载,灵气至今犹未改,泥涂烟雨春复秋,一任人间转桑海。天心默佑固有时,世人真赏果谁在,幸今出世得所归,先后与愚若相待。我时闻所述,对砚欲更诘,世岂有少阳,砚也可不出,而砚固有心,知翁为最悉。鉴物素独精,好古世罕匹,果然一见面,中情若胶漆,饰以昆仑玉,贮以旃檀室,太朴重未雕,存此本来质。一日十摩挲,知己推第一,因以出风尘,相随永无失。翁乎!翁乎!砚以无意而得之,何时再得陈公笔。”
这里束南薰所提“甲子”是哪个期间的干支纪年,清道光年间无甲子年,依据周枟为嘉庆间秀才,其子周玉瓒为道光十七年举人的线索,可以肯定,南草巷少阳读书楼倾塌的准确时间在清嘉庆九年(1804)暮春间,其倾塌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再由此通过计算,少阳旧居即后来的少阳读书楼,始建年代应在北宋徽宗崇宁间(1101-1106),与陈东考中秀才后就读县学的时间颇为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