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指南》能让儿童“标准化”成长吗

发布时间:2012-10-22 07:3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政府希望通过这部《指南》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10月16日《京华时报》)

即使没有这部《指南》,中国父母心目中也自有一套“成长标准”,自家孩子的成长是超前了还是迟缓了,父母比谁都上心。似乎,“儿童成长标准”的“指南”相当有限。但是,若将“儿童成长标准”放在当前学前教育问题重重的具体背景中,就不难发现其积极效用——形而下的“儿童成长标准”,正好可以为当前的儿童教育提供一个惕厉自省的契机。

攀比历来是我们的一项思维传统,对学前孩子的培养也不例外。处于攀比传统中,家长对于孩子的期待,自然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个角度上,许多“心切”的现代家长可以从“儿童成长标准”中得到启示——看,相应年龄的孩子,成长到这个水平就已经达标了,没必要再扰人、自扰。如此,这套“儿童成长标准”的惕厉自省作用就表现为:为过分忧心的家长降一降过分忧心孩子成长而产生的“虚火”。

而在学校教育方面,对比这一标准,就能清醒地认识到:幼儿园有没有“小学化”?有没有因为“揠苗助长”而给儿童、家长和教师带来不必要的烦恼?一些幼儿教育过度开发、过度培养的的现象,也应该及时自我纠偏了。

与城市儿童成长超前形成了强烈对比的,是农村地区儿童成长的迟缓。在限制城市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教师的“过度开发”行为的同时,“儿童成长标准”也能让农村家长和教师明确着力方向,认识到努力的空间。同时,农村学前孩子培养的不足,也与教育资源的横向分配不均有关,此“标准”也应该引起政策的自省——应该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尽可能地缩小差距。

除了有“超前”、“不平衡”的问题,学前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存在着智力开发上用力过度、兴趣培养上又着力不够的问题。许多孩子还没正式入学,就已经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学科性的压力,成长的快乐荡然无存,只剩下了应试、升学的烦恼,这对于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对于成长后劲儿的激发,都是非常不利的。

想起了近年来盛行于各个城市的“神童班”,事实上,每一个“神童班”的背后,又何尝不是“超前培养”和成长烦恼的存在?真正走进那些孩子的心灵,站在人的健康成长的角度,有谁情愿去做一个“神通”呢?

当然,在用“儿童成长标准”惕厉自省的同时,也必须防止这一“指南”扭曲为事实上的标准。毕竟,为学前孩子减压才是目的,任何人为地增加成长烦恼都是缺乏远见的做法。

来源:新华网 作者:郭杨阳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