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陈锡联上将为啥绰号“小钢炮”

发布时间:2012-10-12 07:1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的天才,由于得到充分的阳光与素养,而繁荣滋长”

需要指出的是,本来文化水平不高的陈锡联,能够成为人民军队有勇有谋的名将,除了他的过人悟性外,主要是靠刻苦学习。

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陈锡联利用一切机会向周围的领导和同志们请教,用石子、瓦块、小木棍在地上习字,很快就能够读书、看文件和报纸。他总是把笔记本装在身上,随时记下学习心得、作战经验和国内外大事。1939年,《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到部队采访陈锡联,时常看到他在紧张的作战间隙凝神地伏在桌前,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在小本子上记写心得。由此,记者感慨地写道:“八路军是一所伟大而实际的大学。这里,理论的花朵真正从实际的土壤里培植出来。多少埋藏在地下的天才,人民的天才,由于得到充分的阳光与素养,而繁荣滋长。陈锡联将军便是其中的一个。”

作为军人,陈锡联不但善于向书本学习,也十分善于从战争中学习,努力掌握革命战争的规律。幸运的是,他曾长期在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工作。首长们经常用十分通俗的语言向干部传授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这使他获益匪浅。尤其是刘伯承,更是他的良师。陈锡联曾经谈到:“刘伯承元帅就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我的谆谆教诲,使我思之深,感之切,闭目可观,侧耳可闻,终生难以忘怀!”对于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他自然是爱不释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军事著作,他经常带在身边,一遍又一遍地悉心阅读。每次战役、战斗之后,他都结合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及时写出作战报告,分析战术得失。只要条件许可,他都要带领各级指挥员重返战场,将作战经过进行“复盘”,从中研究改进战术。在此过程中,他所指挥的部队形成了打一仗进一步的好作风,干部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不断提高,成为一支攻必克、守必固的拳头部队。

1943年8月,陈锡联奔赴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走进学校。对此,他曾经回忆说:“由于整天行军打仗,学习文化的时间很少,认识的字有限,只能看一些简单的电报、战斗文书,大篇的文章就不行了,因此在党校学习期间,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如饥似渴地读书、学文化,从不懈怠。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概念,我就主动向老师或老战友们请教。在读毛主席的著作时,遇到不好理解的地方,我就向毛主席请教。”“记得我第一次当面向毛主席请教,是和陈赓同志一起去的。陈赓和毛主席很熟悉,我因为是和毛主席初次相见,心里感到紧张,所以就约了陈赓一起去。……毛主席从椅子上站起来,非常热情地和我拉手,说:‘哦,你就是陈锡联,听说过你的名字。……’毛主席还关切地询问我的家庭、生活和学习情况。谈到学习,我就接过话茬向毛主席请教。毛主席耐心地向我作了解说……毛主席说:‘我毛泽东掌握了两条,一条是路线正确,一条是我有群众,群众拥护我。’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头脑里思索了好长时间。”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陈锡联、陈赓还一起参加一些体力劳动,经常结伴去推土垫场地。期间,两人留下一段轶事,让陈锡联回味不已:“我们两个推一辆独轮车,陈赓提出一个建议,说去机场劳动时让我坐在车上,他推着我;劳动回来时他坐车上,让我推着他。我不假思索就同意了。刚干了几天我就大呼上当。因为去的时候还没有劳动,他推着我不感到累。而回来的时候,因为干了半天活儿,身子比较累,这个时候我推着他,他坐在车上休息了,我却更加累得疲惫不堪了。所以这样过了两天我就不干了,我提出调换一下,去的时候我推着他,回来的时候他推着我。他当然不同意。后来改为一人一天轮换推的办法,就这样在‘吵吵嚷嚷’中修建了延安机场。”

“感谢小平,他给了我这个机会!”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