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毛泽东一笔退敌十万兵

发布时间:2012-10-09 07:1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毛泽东一生雄才伟略,智识过人,无论军事、政治都有出奇的惊人之笔。穿越历史功过,透过纷扰红尘,不难发现,其实毛泽东一生也有过许多普通人的梦想。比如,他一生不灭并且演绎出了许多趣闻轶事的记者梦。

“科班出身”

毛泽东一生与新闻结缘,不少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2001年,新华社出版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作品》一书,收录了毛泽东的新闻作品58篇,篇篇都堪称新闻学的经典范文。

毛泽东在新闻领域独树一帜,除了他长年累月积淀的古文功底外,还得益于他“科班出身”的特殊阅历。

1918年秋,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经老师杨昌济的引荐,他在北大图书馆做起了书记员。当年10月,“北大新闻研究会”成立。在李大钊的建议下,毛泽东参加了这个研究会,开始了他的新闻学启蒙教育。

“北大新闻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被称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亲任会长,中国新闻教育的鼻祖徐宝璜任副会长兼导师。著名新闻人、《京报》总编辑邵飘萍也应邀授课,讲授报纸出版、新闻采访知识。毛泽东的同门学友中亦有谭平山、陈公博、罗章龙等诸多风云人物。

“新闻研究会”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闻学之根本知识,新闻之采集、新闻之编辑、新闻之选题、新闻通讯法、新闻纸与通讯社之组织”,可以说是比较完整、系统的新闻学教育。也正是在这里,毛泽东接受了中西方新闻学基础理论教育,学习了现代传媒理念,初步掌握了采访写作、出版发行的“十八般武艺”。

此时,毛泽东还兼任北大图书馆书记员,负责分发管理报纸,这又为他提供了一个学习与消化理论知识的便利平台、一个接触新事物新思想的广阔天地。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东发认为:“毛泽东在‘新闻研究会’学习,在报刊阅览室工作,相得益彰。如果没有这个位置,他会失去大量研读新闻的机会。”

遗憾的是,因母亲病重,毛泽东只学习了3个半月便离校回乡侍母。但“新闻研究会”仍然认同他的学业,在1919年10月举行结业典礼时,为他颁发了乙等证书。

提笔就当主编

事业起点对人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在新闻事业上,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毛泽东却是一起步便达到了甚至远远超越了。

1919年7月,年仅26岁的毛泽东创办了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并亲自担任主编。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实务性的新闻实践,也是他新闻履历或称记者生涯的起点。

同年8月,《湘江评论》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9月中旬,毛泽东接手主编《新湖南》。

1923年,毛泽东与李达共同创办并主编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1925年,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创办并主编了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机关刊物《政治周报》,这是毛泽东亲自创办和主编的最后一个刊物。

在主编的位置上,毛泽东屡屡有大作问世。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号上,他撰写了创刊宣言及其他文章共20多篇。1920年,他又连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赵女士的人格问题》《改革婚姻问题》等文章,并就轰动长沙城的新娘子赵五贞因反对包办婚姻在花轿内自杀事件展开分析,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1923年,毛泽东在《新时代》上发表《外力、军阀与革命》,这是当时分量极重的一篇政论文章。在主编《政治周报》期间,他先后以“润” “之任” “毛泽东”为署名发表了大量文章和报道。此后,他于1926年3月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3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名篇。另外,他还相继在《新青年》《女界钟》《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引起广泛关注。长沙《大公报》聘请他为“特约记者”时,连续3天刊登特别启事,云:“本报添约毛润之先生为馆外撰述员。”足见当时毛泽东在报界影响之大。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