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景点门票涨价,有网友就感慨,“高速是免费了,可不少景区门票涨价了,一正一反,路上省下的钱全抵消了。”同时,惧怕客流的冲击,又想铆足劲多多创收,景区良性培育的轨迹上,有诱惑,有刺痛。
[现象] 不少景区门票“看人下菜碟”
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国内涉外较多的景点一度盛行将外国游客和国内游客区别对待。当时人们对于此举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多赚外汇。如今,常外出的驴友们依旧可以发现,众多景点在高喊涨价的同时,却能出台对本地居民优惠的政策。“保护国家收入”如今已演变成“保护地方收入”。此前有媒体曾报道,知名景点如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等,当地政府就曾规定本地居民凭证10元即可进入。多年来,在莫名的歧视与张扬的涨价声中,如何逃票成了为人津津乐道的“驴友文化”。在“逃票攻略”发布信息者中,多数都实名认证,而每篇攻略下面都是一片叫好之声。这种自己逃票也帮助别人逃票的行为,在网友心中俨然“正义的化身”。
而对景区而言,曾经备受指摘的“看人下菜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一种利益取向转向一种对客流的畏惧。
几年前,曾经在江南某著名古镇旅游管理公司任职的匡先生向媒体记者表示,门票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涨,部分原因就在于中国国情人多。“我们尽管一直在涨价,但每个节假日,还是游客如潮。如果真的低了,游客蜂拥而至,那我们的古镇就真的毁了。”
景区对人流的恐惧,恰恰暴露出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在管理上的缺失。引导与限流,并非把握门票一个关口便能高枕无忧。
[质疑] 票价演变成景区隐形名片
当兵马俑的票价赶不上南方某地的一处“小桥流水”,当故宫的票价无法逾越因影视剧而红遍大江南北的“某个大院”时,景区与景区间的票价横向对比,同样可以为我们带来对景区票价的冷思考。“上涨速度”的不平衡,投射出景区间投入的不平衡。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江西庐山在涨价听证会上提出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目前的价格不能体现其价值”。而当票价演变成景区的一张隐形名片时,涨价的暗潮就越发凶猛。今年4月27日,新华社发文直面5A景区进入“百元时代”。该文章披露,景区涨价,还有一大原因是地方政府及景区的思维定式:“票价即身价”。欲涨价逾20%的赵州桥景区,正全力“打造5A景区”。“景区升级=价格上涨”成了“打造旅游支柱产业”的等式。“景区每增加一个A,相当于门票增加20元,否则是自掉身价。服务质量倒在其次。”一位业内人士告白,让人心有余悸。
[方向]“让百姓享有看风景的权利”
今年五一前夕,一篇新华社评论的播发,又一次让公众聚焦昂贵的景区票价。
这篇题为《让百姓享有看风景的权利》的评论指出,景区作为国人共有的自然资源,不能拒绝承担社会职责和公益角色,也不应将门票收入当作地方财政收入的摇钱树。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风景名胜区条例》明确,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在我国,景区所在地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设置管理机构,负责景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景区收益往往与地方财政收入有一定关联,地方政府客观上存在支持门票涨价的动机。
有关涨价动机的争论,涉及到利益分配的微妙话题。对于主打自然风光的风景区而言,不同于游乐场(园)等人造景观,在这里,无论奇山异水还是文人墨客,都是一种文化的遗产,属性上的公有特质,决定了它质朴的特性。告别虚胖的票价模式,把心思用在接待环境上,让景区看重“精迎”,看淡经营,还需要多一分敬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