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那时镇中的文体活动

发布时间:2012-10-08 08:0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省镇中老图书馆

镇江中学原校址在黄山脚下,抗战初期遭日寇炸毁,抗战胜利后在七里甸复校。我于1947年考入镇中,1951年至1954年任镇中专职团总支书记,1954年至195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并留校工作一年,后又调回镇中任教,直至1963年离开。可以说我从12岁到28岁这段人生最美好的青少年时光,多是在镇中度过的,对她自然印象深刻。这里仅想写点有关文娱体育方面的记忆。

1947年我刚进校,便听高年级同学谈起当年毕业典礼演出的精彩:有王长庚(后在镇江文坛活跃了数十年)创作的“风凄凄呀,雨淋淋呀!今天我们分别啦……”有高惠文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有于漪主演的话剧……至于体育方面:每日清晨,司号员起身号一吹响,同学们便一跃而起,各自洗漱,随着集合号音的响起,迅速奔向操场,很有几分军事化的味道。记得当时还流行一首自编的歌:“大天大亮,清早起床,我来看猪,猪在床上……”哈,有谁还敢睡懒觉呢?

那时,郭子伟、周家信两位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的毕业生来镇中任教,他们技能全面,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镇中的体育教学和活动则更添活力。郭老师指导的镇江“清流”篮球队就是以镇中学生为主体的。说起体育比赛还有一件趣事:“文革”期间,有人查阅省报,看谁发表过反动文章!查阅的人回来后说,没有查到反动文章,但查到高春华了。我很惊愕,原来是当时的省报报道了镇中运动会的盛况,其中有一节是“高春华小妹妹气死老大姐”,哦!那是在400米接力赛的最后一棒,我超越了前者。

新中国成立后,镇中体育活动有了新的腾飞,在每年一度的市中学生运动会上,有一段时间高、初中男女组四个团体总分冠军经常被镇中包揽。那时镇中还真出了不少名将:如上世纪50年代初参军的梅佩秀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八一女子篮球队队员;方乃庆曾作为国家青年队队员赴东欧参加过世界青年联欢节篮球比赛;魏凉(原名王富国)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摘得跳高桂冠;钱福才是中长跑名将,且品学兼优,曾被批准作为体育人才赴苏联留学深造(后因中苏关系恶化而作罢);周维高曾是校篮球队员,后任省体委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学生的文娱活动更是活跃:打腰鼓、扭秧歌,校园里一派生龙活虎;“解放区的天……”“你是灯塔……”革命歌声漫天飞扬。周家信老师指导我们表演的《青春舞曲》代表学校参加全市汇演并荣获一等奖。陈惠良、郭维彬主演的《黎明前》,精彩程度不亚于专业演员。高中毕业后他们分别考入了北京和上海的戏剧学院,而后成为北京人艺和总政话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当时学生中歌唱得好的奚曙瑶,则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培养音乐人才。

最后,我还想提一提音乐老师汤涤香。解放初,她曾遭到一些学生的起哄和责难,原因一是要求“太严”,考唱歌,考乐谱,75分就算是高分了;二是教的某些歌曲“格调不高”。我记得有一首歌词是这样的:“黄金的年华虚度过,才知道从前铸成大错,萧萧两鬓鬅,徒唤奈何!瘦影已婆娑,徒唤奈何!雄心壮志早消磨,斜阳景已不多,深悔蹉跎……”现在想来,它不也在警示我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吗?再说,若不严格,现在我们哪能一听歌声便能随着哼哼谱出曲来呢?

今天,我回忆起往日在镇中时的文娱体育活动,仿佛又回到了朝气蓬勃的学生时代,顿感年轻了许多。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高春华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