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和中秋“喜相逢”,8天长假被网友称为“超级黄金周”。然而,黄金周还没到,却已经传出国内部分旅游景点跟风涨价的消息,这无疑给那些正计划出行的游客心头增添了一丝阴影。四川省发改委将峨眉山景区门票调整为旺季185元,淡季110元,涨幅在18%至23%左右。而今年调价的瘦西湖景区,门票价格最高涨幅达到了100%。
(9月27日《京江晚报》)
今年国庆和中秋“喜相逢”,也成就了无名景区降价与著名景区涨价“狭路相逢”。特别是,今年适逢票价调整“解禁期”,国内许多景区欲将压抑很久的门票涨价冲动,借“黄金周”尽情发泄出来。尽管节日尚未到,一些按捺不住的景区已经开始先尝“禁果”,比如峨眉山景区门票涨了,瘦西湖景区门票也涨了……一些头顶“世界文化遗产”桂冠的景区,更是蓄势待“涨”。
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作为公共产品,景区以赢利为目的也在情理之中。问题在于,直到如今,中国的景区仍然习惯于只靠提高门票价格来增加收入;而且,每个景区门票涨价,似乎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弥补保护资金缺口、偿还建设债务、新景区开发压力大……似乎门票不涨价,景区就活不下去了。
毋庸讳言,随着景区营销方式的不断创新,各地景区的内在品质、文化内涵、服务质量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为了体现“物有所值”,其消费价位也应与景区的品质相匹配,适度提高门票价格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有了充足的理由,也不能说涨就涨;特别是,票价陷入“逢节必涨”怪圈,更让人难以理解。退一步讲,即便是票价上调是合理的,也要按程序办事,仅仅借助于行政部门的票价“解禁令”,再由有关部门和景区经营者“关起门来定价”,将高价门票强加在消费者身上,早就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为此,各景区应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民意,在此基础上,召开各地多方代表参加的协调会,通过公开听证的方式,确定门票调整方案。即便是将听证会开成了“听涨会”,也要将涨幅定在合理的空间,如果涨幅达到20%、甚至100%,消费者难以接受,显然难过听证这一关。再者,即便是各地景区涨价程序没有问题,但是否存在消费者“被听证”现象呢?比如,如果不实行“异地听证”,对于外地消费者来说,就是一种“被听证”。
“黄金周”在即,旅游已进入旺季,但一路高涨的票价,影响的恐不仅是游客的兴致;如果票价深陷“逢节必涨”怪圈,也很可能导致景区陷入价格高、人气低、生存难的尴尬境地。因此,各地景区与其一味地考虑调整价格,不如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营运模式的创新,不断提升景区内在的魅力和外在的吸引力。毕竟,景区要长远发展,还是应当走公益和商业化兼顾的双赢之路。
张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