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北京金一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多款用真金白银制造的月饼,价格最贵的黄金月饼售价为47620元/套。银行一位理财经理称,上述金银月饼很畅销,“我们周围全是政府机关,各地过节来送礼的买得多。”
(9月25日人民网)
纪念性质的金银制品,千姿百态,各自总有说得出所以然的表达与诉求,“金月饼”也不例外,以当前特定节点而论,它首先是“月饼”,然后才是金子。
作为食品的真月饼,托物言志,最终归宿是被消灭于口;而作为工艺品的仿月饼,虽然许看不许吃,但我们原本既不应该排斥它的存在,也没有理由否决它同样托物言志的美好意愿。只不过,到了用真金白银打造仿月饼的分上,动机已然高度存疑。
任何东西,沾金为贵,更不用说百分百取材黄金。造币厂生产出来的金月饼,每盒(套)售价都是厚厚一沓人民币,贵者将近5万元。中秋很性感,而手头很骨感。买这样的豪华假月饼如果仅仅为了寄托心灵,寻常人家既无雅兴,承受力更是个问题,除非它真是传说中的一种理财好产品,钱能生钱,从而导致公众“趋之若鹜”。
银行的推波助澜,貌似奠定并强化了“金银月饼”的理财产品身份,实质徒有虚名。极低的料价比,已然让它远离投资收益,题材的介入、内涵的附加,基本无效,所谓“升值前景”完全受制于金银材料本身的价格涨跌,而此前付出的大笔工艺溢价,已经成为商家变现的丰厚利润,它们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被市场行情填平,更不必说真正意义上升值。
并无投资价值的“金银月饼”,却大行其道,十分畅销,买家没那么傻,反常状况的背后传递一个老套信息“买的不收藏,收藏的不买”。事实上,除了“理财产品”,卖方还一直在刻意渲染其“礼品”功能。买家当中,当然不会全无纯粹意义上的亲朋好友馈赠,但报道中那位理财经理的一番大实话,已足以让人揪心:区区一个中秋节,又一场规模宏大的权钱“团圆”正在悄然上演,而这样的团圆其实一定远不只是以“月饼”为媒。
不妨假设金月饼也有“馅”,那么它是,这种产品从一开始就醉翁之意不在中秋,而是另类“托物言志”,被寄予厚望。如同所有的逢年过节一样,中秋元素只是被再次盗用,成为软化氛围的一帖润滑剂,递上一盒温情脉脉的“月饼”,总比递上一捆钱更轻描淡写。很多落马官员嘴里振振有词的“人情往来”,无非就是这么回事。
弹指一挥间,如今的“金月饼”,转眼就成为“月饼金”。这些去向诡异的金子能堆多高?我们仅以其中最贵的一款为例,售价47620元/套, “北京限量2000套,现在只剩一套了”,且不说限量是否属实,就按2000套吧,那是接近一个亿的数字,我们听听也就算了,可某些职能部门是不是也一样无动于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