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三支革命武装外,井冈山时期还有另外两种兵员的重要补充力量。
一是安源工人。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时,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的主体就是安源工人纠察队和矿警队。从浏阳失利到文家市会合后,有一支60余人的安源工人爆破队,跟着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
安源工人在井冈山上表现出色,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和关注。1927年冬,他致信湖南省委,请求增派安源工人到部队中工作。湖南省委表示赞同,但要求毛部“向萍乡推进可短期的占领安源,吸收大批的工人加入军队,改造军队的成份,洗刷流氓无产阶级出去,便[使]红军的组织逐渐工农化”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第104页。)。后来,湖南省委、中央巡视员在给毛泽东、朱德转军委的信中又说:“湘东特委已陆续派大批工人同志与非同志来兄处当兵,望接收。省委决定兄处立即为安源工人开一教导队,训练红军干部。”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第175-176页。) 1928年4月,湖南萍醴游击营在刘型、张汝泉的带领下上了井冈山。刘型回忆:“我们上井冈山时,原有100多人,结果六工陂打了一仗,到山上时只有50人,这里面有些是安源矿工。”另据宋新怀回忆:“在1928年5月间有几百长沙学生与安源煤矿工人克服了许多的困难,上了井冈山。” (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页。)这些安源工人都成为井冈山上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二是国民党俘虏兵。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边界红军的来源:(一)潮汕叶贺旧部;(二)前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三)平浏的农民;(四)湘南的农民和水口山的工人;(五)许克祥、唐生智、白崇禧、朱培德、吴尚、熊式辉等部的俘虏兵;(六)边界各县的农民。但是叶贺旧部、警卫团和平浏农民,经过一年多的战斗,只剩下三分之一。湘南农民,伤亡也大。因此,前四项虽然至今还是红军第四军的骨干,但已远不如后二项多。后二项中又以敌军俘虏为多,设无此项补充,则兵员大成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63页。)也就是说,边界红军后期主要的兵员补充是国民党俘虏兵。
杨开明也说:“成分非常复杂,有原来的老兵(因历次的斗争,死亡甚多,现仍有1/3),平浏岳的农民,湘南的农民,国民革命军中俘虏过来的兵士(这种兵士差不多现在要占半数),当地的农民。”“惟因斗争的激烈,干部损失太多,每一次作战总要损失一些好干部和好士兵,补充的都是一些俘虏兵,明知俘虏兵是带危险性的,但是无法解决士兵的补充问题,有时连俘虏兵都很难得到,有有枪无人的苦楚。”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第261-262页。)
吸纳了众多成分复杂的国民党俘虏兵后,红军如何做到保持强有力的战斗力呢?毛泽东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改造措施,起到了明显的成效:第一,不断加强政治教育与训练,使他们了解到红军是为了全国的穷苦人民打天下;第二,实行军内民主,官兵一致,平等相待;第三,执行铁的纪律。
粟裕在回忆朱德、陈毅时,将他们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冲破无数艰难险阻,最终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军余部会师,描述为“激流归大海”(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编《南昌起义》,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476页。)。这句话恐怕也是对井冈山斗争时期所有革命力量的最好诠释。
〔作者孙伟,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