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知中外有分疆 设险惟天界殊域
——最早从使琉球、途经钓鱼诸岛海域的镇江人
清代王文治是目前所知最早抵达钓鱼岛附近海域的镇江人。乾隆年间赴琉球国册封使使团中受聘从客的王文治,随团于乾隆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1756年7月7日)前后抵达钓鱼岛海域。他在诗集《海天游草》中保留了渡海观察的史料,尤其是当时中国与琉球国“分疆”的记述,这与使团正副册封使的诗文,都有力证明赤尾屿以西的钓鱼诸岛皆为中国领土。
一、
乾隆十九年(1754年),琉球国中山王尚穆,派遣陪臣耳目官毛元翼等,上表清廷,请求袭封。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二月,乾隆皇帝下达谕旨:“琉球国世守藩服,恭顺有年,今世子尚穆承祧继序,奏请袭封,已命侍讲全魁充正使,编修周煌充副使斋诏前往。予故琉球国中山王尚敬致祭如例”(《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
1756年王文治跟随册封正使全魁、副使周煌出使琉球。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镇江府丹徒县人。故宅在今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东石村。少负奇志,十二岁能诗工书。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充会试同考官。二十九年(1764年)出任云南临安府知府,三十六年(1771年)曾掌教杭州崇文书院。精于音律,为文瑰丽,一时声华与袁枚相上下。工书法,秀逸天成。与翁方纲、刘墉、梁同书齐名,并称“清四家”。
全魁,字斗南,号穆斋,满洲镶白旗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他写了30首诗记录泛海远航之行,有声有色。乾隆二十一年六月初二日由“南台江登舟。初五日,至太平港。初六日,祭江取水。申刻,到怡山院,喻祭海神,天后宫行香。初七日,至金牌门上道。初九日,巳刻,到五虎门。未时,祭海。初十日,早潮出五虎门” (周煌《琉球国志略·山川·针路附》)。此后途经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目不暇给。
全魁诗写道:
“夕阳时候海泓淳,目送金乌入杳冥。万片余霞红似绮,钓鱼台远一螺青。”(《自南台登舟泛海抵中山即事三十首,存十四首》之六,十四首载《钦定熙朝雅颂集》卷七十九)。
“天教一线界华彝,沟水冥冥阴火连。刚趁蛟龙初睡熟,过帆谁敢更燃犀。”(之八)。
“黄尾屿连赤尾屿,舟人遥望尚疑猜。谁知早知来姑米,号火莹莹傍水隈。”(之九)。
从诗中看出,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是福建前往琉球途中的航路指标地之一。此为使团经钓鱼诸岛的亲身记录,山岛依旧,风景如绘,历历在目。
没料到船队十三日行至姑米山(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遇到飓风,一船触礁,一船漂回。冲礁之船只漏水,货物或濡湿,或损烂,或漂失,还被“淹毙”二人,损失十分惨重,最后到达琉球那霸。九月十五日在首里王城举行册封仪式。册封团除完成册封仪式外,剩余的“候风”之期,俨如文化宣传队,在琉球散播文化种子,特别是医学、文学、书画、音乐,甚至饮食文化,可谓无所不包。第二年三月十七日登舟候风,两日后放洋归棹,在琉球滞留227日。
二、
王文治参加出使琉球活动时二十六周岁,尚未中进士(1753年拔为贡生,1760年中进士),时身份如同《浮生六记》作者沈复一样,为册封使聘任的“从客”。王文治颇受册封使的器重,传世全魁诗轴中写着:“王明经禹卿”。明经是身份, 禹卿是王文治的字,排名仅次于副使周煌。他的好友、“桐城派”领袖姚鼐曾谈及王氏琉球之行:“丹徒王禹卿先生,少则以诗称于丹徒,长入京师。负气好奇,欲尽取天下异境以成其文。乾隆二十一年翰林院侍读全魁使琉球,邀先生同渡海,即欣然往。故人相聚涕泣留先生,不听。入海覆其舟,幸得救不死,乃益自喜曰:此天所以成吾诗也。为之益多且奇,今集中名《海天游草》者是也。”李调元《雨村诗话》亦云:“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大司马周文恭公同侍读全穆斋魁率奉命册封琉球,舟至姑米山,薄暮,台飓大作,舟触礁,几沉,舟中皆呼爹娘”。王文治如同历史上诸多航海家一样,“性颇好奇,必欲一观于海以拓其胸臆”(《梦楼诗集》卷二《海天游草》)。他们为了文化交流甘冒生命危险。这种精神值得敬仰。
王文治《渡海吟》:“海门一扬帆,浩荡不能止。地维天轴乍低昂,老鱼屈强潜虬起。元气顷刻风雨惊,天外罔两阴阳争。眼中谁辨路遐迩,耳边但听击雹轰雷声。羲和腾御于朝潮之内,顾菟委照于夕汐之外。大千世界,若浮空一发,中原定安在?川后阳候,儵往忽来。金支翠旗,灵光洞开。赤鳞白鸟,前导而后送,天神欲降心徘徊。忽将黯惨变瑶碧,黑水之沟深似墨。混沌如游邃古初,元黄不辨乾坤色。那须然犀更照耀,飒飒阴风战毛骨。方知中外有分疆,设险惟天界殊域。我闻百川万派,清浊殊于廓,灵海常委输。奔腾日夜不肯歇,机关运转如辘轳。偷闲我欲问真宰,问渠东去将何如?”(《梦楼诗集》卷二《海天游草》)诗开头地名“海门”恰与王文治故乡别称一样(唐诗中“海门”多指位于当时长江入海口的镇江)。这里不是王文治的家乡镇江,而是使团出发地福州南台岛,又名钓台山。诗中写到了清朝与琉球的分界为“黑水沟”。 副册封使周煌《琉球国志略》载:“(琉球)环岛皆海也,海面西距黑水沟与闽海界。福建开洋,至琉球,必经沧水过黑水,古称沧溟,溟与冥通,幽元之义。又曰:东溟琉地。”
“东溟琉地”,意即黑水沟外的东边是琉球地方(版图)。“(琉球)海面西距黑水沟”,意指琉球近海之西隔着黑水沟。因此,不是黑水沟与闽海界(国界),而是琉球近海与闽海之间以黑水沟为界(国界),也就是说,黑水沟是中琉海界。就是王文治诗中的黑水沟为“中外分疆”。王诗“中外”指中国、琉球,“天界”为天然海界(黑水沟,全魁诗“天教一线界华彝”)。这些文字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汪楫《使琉球杂录》“中外之界”完全一致。上引文字说明,以黑水沟(海槽)相隔,赤尾屿以西的钓鱼岛各岛皆为中国领土,是证明钓鱼诸岛是中国领土证据之一。
三、
日本汉学家外山军治在《书道全集·中国》(平凡社)称:“王文治乾隆二十年(1755年)随遣为琉球国册封使全魁赴琉球,其时仅二十六岁,然琉球人视其书为家宝而予以珍视”云云。王文治后来的闲章一方“曾经沧海”(白文),几乎见于他的所有书画,可见这段渡海经历之铭心刻骨,寄托了年轻时的美好回忆。值得注意的是王文治写琉球之行的《渡海吟》传世墨迹,三十五行,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今冲绳县立博物馆也藏有王文治其他墨迹。
传世王文治诗中虽没有直接提到钓鱼台,但他的《海天游草》提到的“中外分疆”以及其使团正副使的诗文中留下的“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等重要信息,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使团官员文士当年渡海的艰辛与从容,而且以上史料更可以佐证钓鱼岛及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钓鱼诸岛既不属当年琉球国,遑论日本?我国的一贯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王文治这一位镇江籍的“淡墨探花”,也是最早途经钓鱼诸岛海域的镇江人,值得我们今天缅怀与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