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书院的消亡与女学的渐兴

发布时间:2012-09-22 08:2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北学生界》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出现于唐代,一直盛行至明清。书院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学校,而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历史上知名的书院很多,像岳麓书社、东林书院等。

晚清,随着新学渐兴,书院已渐趋式微。但在庚子年(1900)之前,书院尚在各地普遍存在。不过,这时候的很多书院,宋明时期聚徒授课、研究学问之风早已不再,而是深深地染上了八股的习气,变成了学子应试进身的场所。

1893年5月3日出版的《益闻录》上,有这样一则新闻:“二月二十日(注:指农历,下同),培风书院甄别生童一千余人,生题‘春耕而补不足’,童题‘无非事者春省耕’,……限当夜交卷”。所谓生童,生指生员,习称秀才,乃是经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童指的是童生,明清科举制度中,凡是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在没有考取生员资格之前,都被称为童生,或是儒童。从这则新闻来看,书院在开考时,是将生员和童生放在一起进行的,只不过试题有所区别而已。

当年5月31日出版的《益闻录》上,还有一则有关培风书院的新闻:

镇江王大令于三月二十六日课试培风书院,生题“九人而已至有其二”,童题“子曰君子怀德至利而行”,诗题“风翮九宵鹏”,得宵字,五言八六韵,时与试者四百余人。

这两次考试,一次人数千人,一次是四百余人,规模还是比较大的。据《镇江市志》记载,培风书院成立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由丹徒知县王芝兰创办。如今,我们从这两则新闻里,能够感受到培风书院当年的热闹景象。

丹阳晚清也有家书院,名为鸣凤书院。1893年5月6日出版的《益闻录》上,有一则有关鸣凤书院的新闻:

丹阳县鸣凤书院于二月二十三日,甄别报考者共一千五百余名,生题“书曰天降至王亦一怒”,赋得“雨后有人耕绿野”,得耕字;童题“龟蛟龙”,赋得“月明无犬吠花村”,得村字。是日,洪大令亲自到院,以历届课士多有冒名顶领,有一人而兼数卷者。此次大令着各人先行安坐,待封门既讫,命礼房两名按人分卷两本,不准多取少给。一时应试者咸称公正,而清是诚遴鉴真才之精意也。

如今丹阳实验小学的前身就是鸣凤书院。当年龚自珍曾到鸣凤书院讲习,这里也曾走出夏霖等一批革命志士。不过,就这则新闻透露的信息来看,当年这家书院舞弊之风却是颇盛,晚清科举制度已是十分腐朽。

庚子事变后,清朝实施新政,诏令全国各地将书院改为新式学堂,书院遂从此告别了历史的舞台。

几乎是在书院消亡的同时,伴随着新学的兴起,女学逐渐走到了前台,各地女学堂日渐增多,女学生也多了起来。光绪癸卯年(1903)正月创刊的《湖北学生界》第一期,有一则“女学渐兴”的新闻:

寓镇江耶苏女教士偌冰心君设女学堂一所。前去两年,仅有学生三十余人,现已增至六七十人之多。

这则新闻虽仅寥寥数语,但女学渐兴的社会现实,已可管窥一斑。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习 斌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