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新江苏报》的人和事

发布时间:2012-09-20 07:5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江苏报》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一日报样

民国建立,报纸应时而发展,镇江的报业亦日渐发达。特别是国民党江苏省政府迁镇后,各种报纸纷纷涌现,先后达40余家。虽然在镇出版的报纸不少,但大多发行量不大,读者也不多,从现有文献的记载和考证来看,当时影响最大、读者最多的要算是民办报纸《新江苏报》。

《新江苏报》的那些文人们

《新江苏报》创刊于1928年10月1日。报社地址位于伯先路60号。创办人兼社长是包明叔,仪征县人,在民国初期迁居镇江。与其兄包绶伯、包翔仲均为文坛健将。包明叔在镇江报界颇有影响。1931年6月镇江城区报业成立报业同业公会,被选任第一届主席。1935年10月江苏省成立新闻学社,又被推为常务理事。解放前夕,包明叔去台湾,继续从事报业,后卒于台湾。

《新江苏报》的首位主编是程善之先生,祖籍徽州而侨居扬州。早年加入同盟会,鼓吹革命,是南社主要成员之一,为南社中公认的一支健笔。1913年他在上海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二次革命,主编《中华民报》。二次革命失败后归隐扬州,闭门著述,有《骈技余话》、《小说丛刊》、《残水浒》、《倦云忆语》、《四十年见闻录》、《清代割地谈》、《时评集》、《印度宗教史略论》、《沤和室文存》、《沤和室诗存》、《沤和室词存》等作品问世。程善之深于国学、又热衷新文化运动,积极提倡白话文写作。他认为,文章要精彩通俗,非用语文体写出来不可,文言是不行的。在所著《残水浒》中,纯粹用语文体,笔墨酣畅。程善之应包明叔之聘担任《新江苏报》主编后,不忘孙中山遗教,十余年如一日,撰写社评达40余篇。1937年镇江沦陷后,随报社迁扬州,又转泰州坚持办报。1942年泰州沦陷后,他又渡江至上海、转宜兴,未尝一日离其岗位,后因脑溢血症猝发逝于武进旅次。

《新江苏报》的第二任主编是吴索园,扬州人,1910年毕业于江苏省第五师范学校,1914年到溧水县高等小学任教,1915年改任江都县立第十一国民学校校长。1928年包明叔创办《新江苏报》时,慕其文才邀为襄助,开始担任编辑,主要负责撰写关于镇江地方新闻的社评文章。升任主编后,继续撰写社评文章,立论比较公允,办报亦较认真,在镇江报界有一定影响。

《新江苏报》的第三任主编是朱鹤年,唯知担任过镇江某中学国文教员,精古文辞,善小品文。这后两位主编较之第一任主编,不免显得逊色。

立足江南面向江北的定位

《新江苏报》创办后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把报纸发展重心放在苏北而不是江南。当时江南一带,京沪各报十分畅销,《新江苏报》受人力、财力的限制,一时无法与之竞争。而苏北地区,京沪各报不能当天到达,苏北人士常为新闻不能及时获知而苦恼。包明叔认为,这种机会有利于《新江苏报》的发展,可以利用镇江交通便利、新闻传播快以及邻近苏北的优势,通过长途汽车和轮船运输等手段,保证苏北广大地区皆可阅到当日的《新江苏报》。

为此,《新江苏报》注重对苏北地区民众感兴趣的新闻予以迅速报道。该报驻苏北地区的采访人员除每日末班汽车送稿过江外,还通过长途电话发回当日夜间发生的最新消息。如当时省立扬州中学、县立中学是苏北地区的佼佼者,每届考生的录取,大江南北极为关心,但每当发榜之时,不但江南各报无法及时披露,即扬城报纸亦多忽略,而《新江苏报》得讯后,总是由驻扬访员及时将录取考生的名单用长途电话传递过江,第二天即见报发往苏北各地,受到镇扬人士的欢迎,使该报在苏北的销售额大增。鼎盛时期,日出二大张半,共达10版,日销2万份。

《新江苏报》的副刊办得颇有特色,也是其销量日增的重要原因。副刊初名《小思潮》,意在使思潮面小而大,成社会改革之源泉。

《小思潮》的最早主编人是仪征李伯通先生。他办报富有经验,力主内容充实,刊载过许多名人手笔,可读性强。副刊内容和体裁也较丰富活泼,有文学专评、诗论、散文、游记、名人专访等诸多栏目,吸引了不少读者。

战乱时期四次流亡四次复刊

抗战爆发,使《新江苏报》从鼎盛时期转入最艰苦时期。该报曾四次流亡,又四次复刊。先由镇江退苏北,首抵扬州,在包翔仲创办的江都贫儿院印刷部内继续出版。未及一个星期,扬州失守,不得已将镇江运来的字模、铅件寄存于旌忠寺住持法权处,掘地藏之。全体人员则转移到泰州,稍经休整,即又复刊。先用油印出报,至1938年9月15日改为铅印出版。此时的《新江苏报》为一张四开报纸,分为二版。第一版主要登载国内外要闻、社会时评等,第二版主要登载本埠消息和副刊等。虽然同过去的二大张半相比,版面仅为五分之一,但在那样的环境下,坚持每天出版,数量由2千份逐渐发展到5千份,且绝大部分报纸由报贩化装成难民推销到沦陷区去,还是很不容易的。此时,《新江苏报》副刊已易名为《血潮》,意在以我中华民族的血潮来抗击日本的侵略。当时的《血潮》副刊富有战斗性,曾连续登载程善之等人撰写的揭露日军暴行的文章,如创刊号第一期就载有《烧活人的武士道》等文章,对宣传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泰州失陷后,包明叔率全体报人辗转至沪,不久又转移到宜兴,在张渚第三次复刊。当时社址设在江苏农行张渚办事处原址,在上海世界书局程颐之先生的帮助下,找来了一批印刷设备和工人,报社内部也进行了一些变动。包明叔自任经理和发行人,朱鹤年任主编兼电台主任。在张渚复刊的《新江苏报》仍为一张四开的报纸,分为二版,第一版主要登载世界电讯及国内要闻,第二版登载本省新闻和副刊。这时副刊又更名为《前线》,以增强参与抗战的意识。这次复刊的报纸不仅在发行数量上超过泰州版,在印刷质量上也比泰州版有明显进步,排版采用正楷字,毛边纸印刷,看上去非常美观,加上内容短小精悍,多载抗日文章,备受民众喜爱,颇具影响力,发行远至重庆、上饶和浙江、福建等地。故日军曾扬言要铲除该报。

1945年9月1日,《新江苏报》第四次在省会复刊,它是抗战胜利后全省除南京外第一家复刊的报纸。复刊后的《新江苏报》为一张对开四版大报,一版载广告,二版载社会新闻,三版载地方消息,四版为副刊及市场经济信息。复刊后副刊重新题名为《新思潮》,又恢复了其创办时的寓意。这时的《新江苏报》逐渐恢复到盛时的销售水平。先后在徐州民主路镇河里东街40号开办了分社,聘请吴鹏飞为主任;在扬州开设了分社,聘请包翔仲为主任;在东台开办了分社,聘请黄新吾为主任;在仪征开办了分社,聘包长龄为主任;在泰县开办了分社,聘请刘益之为主任;在瓜洲开办了分社,聘请司徒葆华为主任。还多次举办社会救济募捐活动,如为清贫学生筹集助学金,在河滨公园举办为救火死伤人员募捐抚恤金、补助费等活动,扩大了该报的影响。

1947年后,《新江苏报》发展受阻,开始走下坡路。当时省会新闻事业不振,新闻界动辄得咎,报社被捣毁者有之,报人被殴辱者有之。同时,物价暴涨,特别是白报纸因限制进口,更似脱弦之箭。民营报纸处境日艰,朝不保夕。

在这种情况下,《新江苏报》虽多次提高零售价,仍不能维持生计,出版也极不正常,时常脱期。版面也大为缩小,至1949年2月停刊时,该报仅为一张四开二版的报纸了。

来源:京江晚报 )  作者:文/徐苏 图/戴慧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