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作者1965年的照片。
1956年9月我考进江苏省镇江中学读初中,编在初一(1)班。当时镇江中学有一个综合性的田径场,跑道外围有篮球场、排球场、单双杠区、爬杆区等等,还有一个室内体操房。
每天下午3点多钟以后,运动场上到处都是生龙活虎的学生在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当时的体育老师有郭子伟夫妇两人。在体育器材方面,有一副举重杠铃经常放在室外,除了校举重队训练外,空闲时间也有一些同学来拨弄拨弄。我出生于农村,年龄虽不大,但力气还是可以的,同时受到陈镜开于1956年6月7日打破举重世界纪录的鼓舞,有时也会模仿校举重队员的姿势进行练习。经过两年多的锻炼,居然也能举起超过自己体重的重量。
高中我去了其他学校就读,同时又处在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所以中断了举重锻炼。1962年9月我到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经过一年多的适应和了解,发现在众多的校运动队中,还有举重队,真叫我激动不已。举重队的活动场地在体育馆底层,刚开始我从较远处观看队员们的训练,后来逐步靠近举重台。时间久了,教练终于注意到了我,亲切地问我:“喜欢不喜欢举重,以前有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叫我来试试看。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考察,我终于在1964年初被校举重队吸收为正式队员。
有了教练的正规指导,加上本人的爱好和勤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我的成绩提高很快,挺举成绩超过100公斤,已接近国家一级运动员的标准,最后还当上举重队的队长。在这期间,多次参加上海高校及其他各类举重比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刻苦的训练也使我获得惹人羡慕的身材和肌肉,为当时繁忙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从1960年6月“文革”开始后,基层体育运动队基本上都处于瘫痪状态,设备、设施疏于管理,散失严重,举重杠铃的命运同样如此。值得庆幸的是,我将最小的两个杠铃片(每个重0.25公斤)保管起来,并一直保存到现在。
如今已年近古稀的我,虽早已不像年轻人一样进行举重锻炼,但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却不减反增。除关心有关各类信息外,只要电视转播举重比赛,即使在深夜或凌晨,我都会全过程地欣赏,有时也会再拿出那只0.25公斤重的杠铃片,回忆自己火红的青年时代。
我这一辈子与杠铃结下的不解之缘,都起源于我为之骄傲的母校——江苏省镇江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