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想起镇中的老职员、工友们

发布时间:2012-09-12 08:0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江中学培养了一大批知名人士。学校有“一切为了民族”的校训,有刻苦学习的校风,有专业、勤奋、尽职的老师,也有默默奉献、踏实工作的职员、工友。在镇中建校120周年之际,我的脑海里经常浮现出镇中老一辈职员、工友的形象。职员有成荣纶、沈静、于国堂、袁亦坚、华延昌、徐金石等,工友有汪南波、车大发、张德海、戴金、江金山等,他们都已退休多年,甚至有的人已经故去,但在我的心里,他们永远活着,一如当年的模样。

就说教务处的成荣纶,他在镇中工作了几十年,经手过的学生名单有数万。但他管理学生的学籍,从没出现过差错。每到学期结束各科老师将学生成绩册交给他,他要抄到“学生成绩单”上,几万个数据要抄录,工作量十分巨大,有时要挑灯夜战,加班加点,他总是默默地按时完成,无怨无悔。他平时话不多,工作十分认真、精细,记忆力也强。他能记住一些学生的名字,并说出是某某班的。

沈静是教务处刻钢板的职员,体弱多病。镇中班级多,老师多,考试也多,她一人刻钢板压力很大,而且不同的学科对试卷的排版、设计也有不同的要求,她都尽量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刻写,做到老师满意、学生看得清楚。还有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刻学生名单,沈静刻的名单,字迹清晰、笔力刚劲、端庄俊秀。至今我仍收藏了几张她刻的学生名单。

于国堂是总务处的职员,在我的眼里他就是学校的“总管”,掌管着学校仓库一大把钥匙。你有什么合理要求,跟他讲了,能帮你解决的他都是尽量帮你解决。例如,我挂蚊帐没有竹竿,跟他一讲,帮我解决了。他公私分明,不占公家的便宜,不徇私情。

袁亦坚是管实验室的老师。他把实验室整理得井井有条,还自制了不少教具。应该说,镇中实验室的“家底”是比较厚的。单就生物标本来说,就可以办一个展览。为了这些器材的安全,袁亦坚天天睡在实验室,为了防止造反派的冲砸、哄抢,他到处放风说,实验室拉起了电网。因此,镇中实验室经过文化大革命竟然“秋毫无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华延昌原是学校的会计,后来年纪大了,到食堂卖饭菜票。他无儿无女,以校为家,勤恳工作。他爱看电影,学校要包场电影,往往是他帮助联系,他乐意担负起这“额外”的工作。

说起镇中的厨工,个个有特色、有本领。就说教工食堂的张德海吧,他原是江苏军区首长的厨师,后来到了镇中。他炒的菜色香味俱佳,尤其是回锅肉、烧杂烩,那真叫人馋涎欲滴。每年年终的教师大会餐,才真正是张师傅大展手艺的机会,老师们可以品尝到许多美味佳肴,至今回味起来,还觉得口齿留香。

说到大厨房、学生食堂不能不提到汪南波师傅,他从年轻到退休,在镇中工作了大约40年。他负责蒸饭,烧粥。他是宿迁人,烧的粥有北方特色——玉米粥,而且是木头桶盛粥,学生食堂每桌一桶,凡在镇中就过餐的师生无不印象深刻。镇中是大锅蒸饭。每个班级一个屉子,屉子里放着学生们带来的饭盒、大米。学生轮流值班,把屉子送到食堂,由厨工在每个饭盒里加水后,一层层摞起来蒸。这是很重的体力活,又是高温操作,蒸汽熏人。汪师傅一干就是几十年,毫无怨言,还经常跟师生说说笑笑。特别要感谢的是,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下午三四节课我经常找学生谈话,往往错过了食堂开晚饭的时间,其他工友下班了,汪师傅一人还在等我,每次都替我从滚烫的蒸锅里取出饭盒,这份情谊一直我铭记在心。图为省镇中第三届教职代会代表合影。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束瑞祥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