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山东青岛一所小学由学生家长组成的“家委会”提议,由各位家长出资购买六套共计1500余元的礼品,作为教师节礼物送给该班的六位老师,这一提议却在家长中引发争议。
其实,每年教师节来临之前,是否要给老师送礼,都成坊间热议的一个话题,今年恐怕也不例外。
以合情合理的方式甚至举办各类活动,表达对教师群体的尊重与敬意,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但由此异化而来的送礼之歪风,却让教师节有点变味,在引发公众忧虑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负面效应。
维护师道尊严,是尊师重教应有之义。但弘扬尊师重教风气的前提,应该是为人师表者的自尊自重。不难想象,如果对于收受家长钱物安之若素、甘之如饴,甚至一旦没有“表达敬意”,轻则心生不满,重则对学生还以“颜色”,这虽让一些家长不敢懈怠,最终损害的恐怕还是教师的整体形象。
在很多人眼里,总觉得送礼应该是你情我愿的事。但放在教师节送礼风这件事上,却不尽然。笔者在与一些学生家长接触时,发现他们总频频抱怨:“听说别的家长都送了,哪敢不送呀?”而有的教师对此,似乎也有苦难言——却之不恭,收之难堪。
师生关系,原是世上最为简单亲密的关系之一。师者,传道授业;生者,求知求学。“一日为生,终身为父”的说法,恰是缘于这一简单关系背后所蕴含的真切情感和感恩之意。金钱利益的悍然介入,不仅可能拦腰斩断这一传承千年的情愫,更让师生关系发生变质,于师于生,可谓得之者寡,失之者大,均将是人生憾事。
于世俗的礼物而言,一束鲜花、一张贺卡,哪怕仅仅是出于真心的一句祝福,或许才是教师节最好的礼物,也是维系教师与学生、家长最纯洁的纽带。(作者为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