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切换图片

“吊瓶班”,原本没有寓意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2-09-10 09:0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吊瓶班

今年5月,媒体报道湖北孝感一中高考班学生集体打吊瓶的事件。如今高考结果早已公布,“吊瓶班”的50多名学生中,无一人达到一本线。该校副校长表示,其实这个结果不算差,因为“吊瓶班”学生基础不太好,并表示今后不会再组织学生集体打吊瓶。

(8月29日《楚天都市报》)

“吊瓶班”中无一本,这样的结果似乎佐证,“临时抱佛脚”成不了高考场上的“必杀技”,没有心灵上的输液体,即便是身体上输入再多的能量,也无法最终闯关成功。这一次,“吊瓶班”不仅在道德上输了,在功利上也没有占着便宜。

用吊瓶来与一本线挂钩,这其实已经默认了“吊瓶班”应有的功能,或者说,这里面本身有着某种寄寓。如果我们联系到自身的经历,“吊瓶班”本身没有原罪,这就跟当初我们自己备考前,父母都会给自己喝“安神补脑液”之类的营养品,或者在考试前,打两个荷包蛋以作补充一样,更多的时候,这都只是一个心理安慰的作用。只不过,与吊瓶相比方式有所改变而已,本意上却完全一样。

其实“吊瓶”这种做法,跟运动员服用某种药物,来提高成绩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既然同为竞技,追求更好的成绩无可厚非。因而,对于吊瓶班,外界其实并不需要将这种行为放大,并作过度的解读,唯一的不妥在于,由原来的分散方式改为集中,将自愿变成了强制,从而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但如果就吊瓶一事,进行制度层面的解决,未免有些牵强附会。

吊瓶本无事,但拿吊瓶说事的心态却值得玩味。从某种意义讲,吊瓶或许没有让教育亢奋起来,却让舆论无比兴奋,这种现象本身也极为反常。退一步讲,即便高考制度本身有错,但问题也不是今天才有。反思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实,在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之前,任何否定和臆断,其实都是非此即彼的偏执心态在作怪,真正的教育研判家和改革者,不会拿着一件事作为令箭,并到处宣扬自己的理念。

教育改革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素质教育很重要,这是自上而下早已达成的共识。问题是,在目前有哪一种方式,能够替代高考的独特作用?从“自主招生”所面临的困局不难看出,教育改革的突围并不容易。有一个问题在于,教育本身所表现出的浮躁与功利,并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如果脱离整个社会去谈教育和高考改革,其实是无源之水。否则,高考改革理想图景固然美好,但现实状况却极为糟糕,谁能靠一个高考改革来扛着整个社会向前?

对于“吊瓶班”的解读,我们更多恐怕要从安全与效果上来考虑,这种行为最大的错误,还在于用一个极端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善意的取向。没了高考,就没有了吊瓶班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应当看到,“吊瓶班”,一个没有故事的寓意,其诱发的群体心态,才是真正解构社会整体价值变迁的契机。堂吉伟德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