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记者来到天津大学采访新生入学情况,看到新体育馆篮球场上新搭起大片的帐篷,帐篷内灯光点点,形成一道别样风景。原来是校方为滞留在校的送校家长们搭起的爱心帐篷。一位老教授感慨:这么多家长来送校,而且近年有不断增多趋势,新生“90”后何时才能“断奶”?
(8月30日《今晚报》)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孩子与父母之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断乳”,孩子不成家便不能“立”,需靠家长持续的经济投入方能接受教育。于是,尽管已经是成年人,已经具备自立能力,许多大学生还是习惯于花父母的钱,习惯于在长辈的庇护下成长。每年大学新生报到,庞大的家长“护送大军”都是一道抢眼的风景。连日来伴随着“90后”新生的入学,大学“最牛新生”不断诞生,且“最牛”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很多不放心的家长千里迢迢送孩子到学校,替孩子扛行李、缴学费、买被褥,有的甚至组成3人以上的“亲友团”护送孩子上学。
在西方,向来注重营造孩子自主选择的环境,孩子自主选择是一种必须呵护的权利,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意愿。可是,在当下中国,孩子却沦为大人幸福的工具,必须在家长的欲望中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而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以新生报到为例,在家长眼中,孩子从小没有出过门,怕孩子一个人出门路上不安全,也担心其应付不来入学手续,“陪护”孩子上学便顺理成章。殊不知,这样做非但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更侵占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很容易让孩子成为一个缺少自主能力的人。当然,没有人怀疑父母的爱是最博大、最无私的,他们把所有的情感和爱都灌注给了儿女,而丝毫不顾及自身的辛劳和艰辛。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爱本身却是一种伤害。如果父母的爱流泛滥起来,这种溺爱反而会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让其永远“长不大”。
“养不教,父之过。”鲁迅早于80多年前就在《我们现在怎样做家长》一文中,就对家长本位的封建家长制给予了不留情面的理性批判,并主张大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独立人格,强烈反对凡事由家长包揽的育人方法。如今的家长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经常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健康成长的权利,将其视作一个宠物来溺爱。笔者想说的是,家长不仅“要爱孩子”,更要“会爱孩子”。
没有无用的孩子,只有失败的培养。大学已经不单单是个学习的场所,更是校园与社会的过渡地带。上大学,对学生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没有了父母、长辈每日悉心照料,许多事情需要独自处理,真正的独立生活开始了。迈入大学校门既是年轻人的新起点,也是锻炼他们自理能力的好机会,家长应从长计议,把磨砺的机会还给孩子。其实,孩子已经不小了,父母不要总是以为孩子永远“长不大”,也应该明白什么样的爱才是“真爱”,该放手时就放手。至于学生个人,面对纷繁复杂的新事物,必须保持平衡的心态,事前做足功课,才能安全渡过“心理断奶期”,才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