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元代诗人萨都剌镇江情结钩沉

发布时间:2012-08-31 07:19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元代是回回民族形成的阶段。这一时期回回英才辈出,能工巧匠、文武官员不一而足,其中不少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曾任镇江京口录事司达鲁花赤的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

据《至顺镇江志》记载:“萨都剌,字天锡,回回人,泰定四年登进士第,将仕郎。”他生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属“土生蕃客”,归真(死)于元至正八年(1348)。元泰定四年(1327)56岁时“试丁卯阿察赤榜,赐右榜第三甲进士”。是年秋,授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入仕第一任处即是被北宋曾彦和称为“江山清绝,襟吴带楚”的古城镇江。

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萨都剌《严陵钓台图》

萨都剌书法

他诗作众多 尤以镇江相关品位最高

历史上萨都剌为官的书载史实远不如其诗出名,可以说他是借其诗词的广为流传而为后人所熟知。萨都剌资质聪慧,自幼受中国文化熏陶,不仅学会了汉字,并精通汉文化、熟悉汉俗,了解中国的历史,成为“华化”的西域回回中的佼佼者。

萨都剌年轻时期家道中落,饱尝过“家无出、囊无储”的贫寒岁月,较早接触社会实际,而立之年曾多次到吴、楚等地经商谋生,三次到镇江,每次均作短期停留。其间结识了当时镇江的许多文人墨客。与当时的录事司知事朱舜咨,“京口四杰”之一俞希鲁,淮海书院山长曹克明,茅山道院道长张伯雨(元著名诗人),《云山日记》著者、画家郭畀等均是往交挚友,经常在一起游山泛舟,唱和赋诗。这为他后来当了地方长官更深一层地去解读这座美丽的古城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性喜山水,吟诗作赋”的萨都剌与镇江结下了深厚的情结。绿水青山、市俗俚语、乡规村约也为他早期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萨都剌一生留有800余首诗词,游记、山水诗词在《雁门集》中占有很大篇幅,其诗集中最精粹的部分就是他在江浙任职时期的诗作,特别是在镇江任京口录事司第16任达鲁花赤三年内的诗作,品位最高。

萨都剌十分喜爱镇江山水,每到一处必赋诗赞咏,意境俊逸,清新自然,常使人耳目一新,表现出精湛的汉文化水平。《京江赋——历代名人赞镇江》中收有他的诗词计24首。他访金焦,慕道参禅;登北固,伤今怀古;游鹤林、泛大江,对发迹地镇江的最爱尽在诗作之中。其写景颂情之作清鲜可近,如咏南郊鹤林寺美景的《清明游鹤林寺》:“青青杨柳啼乳鸦,满山烂开红白花。小桥流水过古寺,竹蓠茆舍通人家。”全诗恰似一幅写实乡村水墨画,勾勒出了鹤林寺及其周围的春色佳境。而《同曹克明清明日登北固山》则是与友人互勉共进,托物言志,寄情山水之作,“三月二日风日暖,千家万家桃李开。白日少年骑马去,红雨满城拂面来。共君且须饮一斗,处世不必歌七衰。孙刘事业今何在?百年狠石生苍苔。”既是对“千古风流人物”孙、刘的怀念,更是对时代的感慨,风格悲壮哀婉。

萨都剌与镇江佛教寺院之高僧友情笃深,对南郊鹤林寺更似情有独钟,他把该寺主持了即休看成是故人知己,并由衷发出“不是天涯客,林泉一故人”感叹。《鹤林寺僧送竹笋》与《送鹤林寺长老胡桃一裹茶三角》把他们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纯朴友谊溢于字里行间。了即休长老的博学才华也为萨都剌深深佩服,“上人才思塞胸次,强欲禁之无不鸣。一日相望吐奇句,满林光影照山精。(《寄即休翁》)”在《休上人见访》中,作者与了上人坦诚相见之情跃然纸上,心中不快、世态炎凉倾诉于诗中,“京口参军门不出,鹤林老子轿相过。主人病久来车少,门苍秋深落叶多。金帐人趋新党项,坐寰谁识旧维摩。如何与子谈诗夜,腊雪空林落冻柯。”

在镇江期间萨都剌还曾作过几首题画诗和涉道诗歌,大多是兴致极高、感悟即兴之作。题画诗《夜宿金山题金山图》:“远人夜宿金山寺,坐对画图如梦中。剪烛题诗云气里,不知身已在龙宫。”诗中交代了题画的具体时间,以及被金山图之磅礴气势所震撼的如梦感悟,听着四周滔滔江水,躺在寺庙禅房,竟不知是在山寺之中,还是处于“龙宫”之里,妙不可言。元统二年(1334)秋,萨都剌在茅山众妙堂欣赏道院所收藏历代名人书画,对两幅描绘茅山风光的名画甚感兴趣,一幅是商挺的《雨霁归舟图》,一幅为金陵舒本住的《仙山楼观图》,并欣然题诗于画上,可谓画论之作。他的涉道诗也很具特色,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记载与茅山道士张伯雨之间交往的诗作,“霞佩翩翩出洞天,当时仿佛见臞仙。几年海上张公子,今日山中葛稚川(《寄张伯雨》)。”

他为官清廉 为民谋事

萨都剌在镇江任职三年,颇多政绩、善举。一到任就发展商业贸易,平稳物价,整治市场,检验、统一度量衡器,使贸易双方各得其平。他抚恤贫贱,裁抑豪强(“禁豪猾”)、破除迷信(“毁淫祠”)、“倡孝廉”,使地方风气为之一变。

天历二年(1329)四月,江南煌早,殃及京口,“民嗷嗷饥甚”,上司命出粟平粜,萨都剌愤然对曰:“民命危在旦夕,即使斗米三钱,百姓钱从何出?”上司一听,觉得言之有理,只得听从他“尽发仓廪”的建议,赈济饥民。他又动员富家大户捐助,一时饿者得食,病者得医,死者落葬,流离失所者得到安置,使数十万灾民得以生存,这对安定当地的社会秩序、恢复发展当地生产及缓和社会矛盾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受到地方上的赞誉。

是年秋,萨都剌身患疟疾,为了整治镇江运河河水上源的练湖,他随身带着药饵抱病去丹阳,会同丹阳吏亲临堤坝修滩,他在《宿丹阳普照院》诗中写道:“明日新晴练湖去”,又说:“药杵一声秋声高”,表达了他抱病治水,造福人民的良好愿望,同时也是他任劳任怨、甘当人民“孺子牛”的务实工作作风的真实写照。

萨都剌大公无私,敢于为民请愿。有四户居民的住房邻近官仓,总管府限令迁往别处。萨都剌对总管说:“穷民当岁歉,糊口且不济,毁其屋而逐之,是致之死地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总管仍然不理,此时萨氏正奉命送军器进京,无奈之下,于临行前,他典当了自家的一把祖传银壶,换得数百缗钱分给这四户人家,让他们另行租屋迁走。总管见他这样爱民于心,感到万分羞愧,不得不中止这桩强迫迁居的公案。

当他任职期满归京时,俞希鲁特地代镇江父老写出了一篇《送录事司达鲁花赤萨都剌序》为之饯行,他在序文中列举萨都剌的三年政绩后赞扬道:“故三载之间,吏不犯,民不欺。而其既去矣,则宜思之者众矣”。最后又满怀深情地说:“其行也,郡之父老道其事,而属予书于祖行之帐云。”从而充分表达了京口父老对他的崇敬与怀念。

萨都剌离任前不久,曾为镇江录事司公堂立匾,题名“善教”(至顺元年),其既为大堂增辉,又警示来者,用意自然明了。其一,自勉,以之为鉴。其二,对后来为官者的一种厚望与要求。

“清正廉明”可以称得上是萨都剌政治生涯的概括。他心花怒放之时,亦是对自己工作感到满意之际,到任第二年秋写的《花山寺投壶》,系他秋游到城东花山寺即兴之作,“落日花山寺,秋风铁瓮城。居人欢讼简,稚子说官清。系马岩花落,投壶野鸟惊。兴阑山下路,相送晚钟鸣”。由这首诗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为镇江父老所干的实事、好事之多,尤其是简化民事诉讼的环节,人人称颂。而为官清廉竟到了“春日赏花惟贳酒”的“赊欠”酒钱的地步,也就难怪“稚子说官清”了。故元诗人虞集对他倍加赞赏,并赠诗一首以表钦慕情怀,《寄萨都剌镇江录事宣差》:“江上新诗好,亦知公事间。投壶深竹里,系马古松涧。夜月多临海,秋风或在山。玉堂萧爽地,思尔佩珊珊”。

注释:

达鲁花赤,此官御设置始于元至正十二年,元政府在行省以下各级地方机构均设此职,系蒙古语,“镇守者”之义,秩正三品,职责是“掌印办事”,也称“监临官”。

(作者:薛龙和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