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切换图片

篡改日期令国产奶信誉雪上加霜

发布时间:2012-08-30 07:10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篡改日期令国产奶信誉雪上加霜

贴膏药 薛红伟 作

记者22日从浙江省工商局了解到,蒙牛3000箱临期牛奶生产日期被篡改。据悉,蒙牛公司驻义乌市经理王孙富以半价购买了3000箱生产日期为2011年12月份的蒙牛临期纯牛奶,并将生产日期分别涂改为2012年5月19日和6月1日,销往浙江浦江、义乌等地。目前,浦江查获160箱。

(8月23日《京江晚报》)

从理性的角度,消费者希望类似篡改牛奶生产日期事件,只是个别奶企和个别销售环节的个例。然而,即使是一个比较特殊和典型的个例依然会令公众对牛奶产品的安全充满忧虑。公众会怀疑,这类“篡改事件”有可能是某个行业和某个企业的潜规则,毕竟早在2008年河南卫视记者就跟踪报道过国内知名企业光明乳业——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对超市软包装过期牛奶“回炉”事件,“篡改”未必就不是一些企业早就习以为常的操作习惯;公众还会怀疑一些知名奶企的内部管理问题,据大连一家媒体采访,乳企对于过期或即将到期奶并非没有监管规定,一家知名企业相关人士介绍,公司有专人负责检查所辖区域即将到期的牛奶,一旦出现漏查的情况,公司将予以严查,“发现一袋过期牛奶罚款1万元,发现2袋罚款2万元。”但制度不落实的,仅仅是浙江省义乌市一起吗?其他企业和公司落实相关预防性制度如何?

一次次负面事件,和一次次与负面事件有关的信息冲击,最直接的影响是涉及负面报道的相关企业。不用几天时间,有可能在当地超市甚至是其他省份超市,蒙牛奶的销量已经大滑。再淡定的消费者,在面对又一次新的“过期奶”伤害之时,会第一时间内选择用脚投票。这是早已预料到的结果。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次蒙牛地方销售经理“篡改生产日期”,不会是一个孤立事件,也已经不是一家企业的名誉和声誉问题。不得不说,国内消费者真的很善良,从2008年前的“大头娃娃”事件,到2008年“结石宝宝事件”,到蒙牛特苏伦致癌事件,蒙牛、伊利牛奶出现中毒事件,蒙牛、伊利互相诽谤,国内涉嫌绑架乳业标准……以及仅在今年就发生多起的“皮革奶”传闻、光明牛奶“优倍”质量问题,一次次伤害着国内消费者,但国内乳企事实上一次次获得了消费者的“谅解”。

然而,一个行业的信用和信任总有透支和用尽的时候,“过期奶”以及下属管理人员肆无忌惮的“篡改”行径,无疑再一次让岌岌可危的乳品信任雪上加霜。

近几年来,洋品牌奶粉已经牢牢占据国内市场40%的份额,在2010年农业部一位官员透露,当年前11个月,奶粉进口总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7.06万吨;而在已经过去的2011年,进口奶粉的市场占有率接近或超过50%。一方面是海外代购的“疯狂”,另一方面却是国内乳企品牌声誉的“自毁”,乳企已陷进集体性“沦陷”之中,集体性无意识的“逐臭”之中和集体性对产品质量品质的“麻木”之中,而这必然导致更多的消费者会去拒绝国产奶。

类似的负面事件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也是一个行业整体性乱象的反映。监管末端的失守,必然折射出一个行业或企业对质量的习惯性放纵。

而蒙牛公司驻义乌市销售方面的“篡改”行径,也将令国产奶信誉雪上加霜,蒙牛方面不仅要为自己的产品质量负责,为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负责,更应为国产奶行业再一次的“丑闻”负责。

这一负面事件的影响有可能是长远的,也是任多少个乳协领导用“我孙子也喝”来担保也唤不回来的信心。

毕晓哲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