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各大媒体近日报道:深圳南山区再陷“豪华天桥门”。有网友发帖称,该区“春花天桥”梁架均使用航空级钛合金铝材,耗资20亿元,投入使用以来长期存在电梯停运、桥面积水、上千个LED灯晚上不亮等问题。对此,南山区官方昨日予以否认,称实际造价约5000万元。
是“一块钱力求当两块钱来花”,还是“拿两块钱去办一块钱就可以办成的事”,对于居家过日子的老百姓而言,这个问题从来就不存在。可对于城市建设而言,这似乎从来都是个问题。
针对“20亿”传闻,当地官方有的放矢披露实际造价为5千万元,必定隐含一层意思:我们没那么大手大脚。可问题在于,这个十字路口造一座天桥,是否非5千万的规格不可为之?费用砍去一半,乃至砍掉更多,桥还能造得起来么?造桥的材料非得“航空级”?
作为城市,到了深圳这份上,多花点财力打扮城市,似乎也没什么可非议的。刻意放大规格建一座蔚为壮观的豪华天桥,核心诉求是打造一处地标,通俗而言,就是让它“看上去很美”。但是,“唯美”显然不是城建工程的基本属性,至少不是所有城建工程的价值取向。就像房子生来是用于居住的,而不是用来炒作的。以过街天桥的产品属性,发挥物尽其用的服务功能才是它存在的根本意义。就一点而言,“看上去很美,用起来很累”的“春花天桥”,以其适得其反的现实表现向公众昭示,它更像是摆在城市客厅的一道“盆景”。
所谓“一块钱当两块钱花”,立意是叫人睁大眼睛,把钱花得准一点,花在刀刃上,花出高“性价比”。而“两块钱办一块钱的事”,一种可能是财大气粗,不在乎浪费,想买“包装盒”,顺便捎上“月饼”;另一种可能是人穷志不穷,以少搏多、以弱搏强,不惧怕浪费。
梳理各地城建领域轰轰烈烈的传奇故事,以上两种情形都屡见不鲜。深圳花5千万造桥,珠海种数十万元一棵的名贵行道树,贫困县里照样可以花数百万元拷贝“山寨版中国馆”,可以斥资60亿元建新城。在这些“穷大方”的地方,“两块钱办一块钱的事”已是退而求其次了,事实上,“把两块钱办得一文不值”者大有人在。
一座造价120万元,只能栽花养草、不能行人的“景观天桥”,试问它的真正价值几何?
钱多钱少,也只是相对而言。深圳实力再雄厚,断不敢标榜其民生保障的方方面面已然十全十美,民生建设谋篇布局,最缺的本来就不该是一个接一个的“豪华天桥”,再任由这些惹眼的庞然大物沦为恼人的挡道障碍,就怨不得无人喝彩,万众评议中的城市形象未见提升,反倒很伤城市面子。
城建工程是个花钱的主儿,动辄不菲投入。每一笔投入都取自公共财政,盖因如此,不是不能花,而是要花得明明白白,花得干干净净,更要花出实实在在的收成。归根到底这是在掏老百姓的“钱袋子”,政府只是管家。管好“钱袋子”,就要对袋口收放得当,对流出的每一分钱都心存敬畏,而不是“口无遮拦”,冲动行事,以于民无益的“面子工程”,兑取于己有利的“政绩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