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医改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框架和政策措施。国务院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确定了医改的五项重点任务。
三年磨一剑。前不久,由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起草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指出,新一轮医改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如期全面完成了三年医改各项任务,交出了一张惠及全民的中国答卷,朝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丰满鲜活的权威数据,足以坐实这一点。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改革前增加了1.72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2009-2011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15166亿元……数字背后的善政以及贴地而行的落实,给人希望与自信。正如有论者所称,如果说三年前推进医改是决心大于信心,勇气多于底气。那么,经过三年的改革实践,新医改成效远远好于预期,为持续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医改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没有哪个国家的医改完美无缺;对于有着13亿人口、阶层丰富、利益主体多元的中国来说,医改尤其不易,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浩大工程,无捷径可走,无经验可循。改好太难,不改不行。三年来,我国医改之所以取得阶段性成果,达到预期目的,正是得益于两点,一是基于现实国情的顶层设计,二是稳扎稳打的制度推进。
从医改一开始,我国就坚守一个基本理念,即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要实现这一理念,就需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如何保基本?建立全民医保的制度。如何强基层?让基层医院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县级医院担负着9亿中国人特别是农民的看病就医任务,是连接城乡卫生资源的枢纽。从县级医院做起,可以实现居民看病就医90%不出县,有利于优化城乡医疗资源合理布局。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乡乡都有卫生院、每个县都有达标县级医院的目标。目标的实现归功于顶层设计之初,着力点就是让老百姓就近看病方便。而国家的巨额投入和全民医保的实现,则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贵。
三年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更是一个新阶段的起点。医改正在严格按照“先易后难、先基层后中心、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案,有条不紊地推行,改革总会遇到深水区,总要打攻坚战,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顶层设计,激活地方的能动性,正如卫生部部长陈竺所称,“一个好的顶层设计,应该是在中央层面明确基本的理念、原则和基本路径,尊重地方的首创精神,还要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特别是将地方自主决策和加强顶层指导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医改目标不断实现,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将逐步得到解决,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将随之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