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扬子晚报》刊发署名沈周的文章《一封感谢信》,该文披露,台湾“曹仲植基金会”办了22年,仅供残障人使用的轮椅已经向国内赠送出50多万辆,基金会收到的感谢信却只有该文作者沈周不久前寄去的一封,不能不让人心寒。
这篇文章涉及的是感恩话题。感恩是道德层面的问题。我国早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美德,但在浮躁的当下,这样的传统美德已渐渐式微。该文虽然不长,却内涵丰富,引发笔者诸多思考:
思考之一,要重视感恩教育,人人都应有一颗感恩之心。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到展翅高飞,其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关爱。他人的帮助不是义务使然,而是爱心的付出。“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感恩,是一个人起码的道德,是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应懂得感恩,要感恩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条件,要感恩父母,给了我们鲜活的生命,要感恩老师,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要感恩一切帮助过我们的人,使我们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作为官员,则要感恩人民,人民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会以助人为乐。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无情。
思考之二,感恩不在于金钱物质回馈的多少,而在于有没有一颗感激的心灵。有的人接受了他人的帮助,不是不想回报,而是期待着“未来时”,想等到自己功成名就、飞黄腾达之后,再加以厚报。其实,很多资助者只是期望对受助者有所帮助,并不期待能得到受助者的“涌泉相报”,有时只要一个电话,一封信,一句谢谢就够了。感恩不在物质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一颗感恩的心,有没有真情的付出。
思考之三,感恩不只是一种情感的回报,也是一种品格,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懂得感恩的人,对人生采取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则往往相反。譬如出身寒门的人,懂得感恩的人会感念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发奋努力,不懂得感恩的人会抱怨父母,自暴自弃。对待困难,懂得感恩的人会将其作为磨砺意志的机会,勇敢接受挑战,不懂得感恩的人会认为是命运的不公,灰心丧气,如此等等。
几天前,白血病患者许香香的母亲千里来镇感谢恩人。她流着热泪,无限感激地说,张晓春是香香的救命恩人,大爱镇江是香香的再生父母。无疑,许香香及其家人都有一颗感恩之心。仅就这一点,张晓春和我们镇江人的慷慨付出,就值!
让我们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当他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时,我们千万不要忘了说声谢谢。
赵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