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中国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录的医学生,约有60万人。最后只有约10万人能成为医生,造成了大量人才浪费。另一方面,却是中国农村医生匮乏,按照理想比例,中国至少应配备60万名全科医生,但中国目前只有7.8万人,且素质不容乐观。(8月13日《中国青年报》)
转行的50万医学毕业生中,大部分人很可能并不想放弃这一职业,只不过残酷而冰冷的现实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或者也可以说,相比于担任医生工作,他们现在有了更多“好”的选择。或者还可以这样说,对当下的青年人而言,医生这一职业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上海人力资源顾问公司怡安公司曾预测,今后将有1.4万名中国医生加入外国制药公司。而另一项来自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医。
转行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60万医学毕业生中50万选择转行,应该算是一种集体性“出走”,其背后所显露出的问题值得深刻反思。毕竟,闯过高考的独木桥已实属不易,数年后,又放弃所学选择转行,必然有诸多深层次原因。
实际上,国家、社会投入很多培养出的人才没有尽其用,反而制造了另一个领域里的“就业难”。学医的学子们拼搏数年,消耗了青春和精力,而面临毕业却选择了转行,机会成本很大。他们放弃专业,在另一个领域发展,非但毫无优势,一切还要从零开始,优势变成了劣势。
但他们还是如此决绝地放弃专业,这背后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很难穿上“白大褂”,二是即便如愿,医生也难当。医疗资源分配失衡,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各类大中型医院都在城市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明显是僧多粥少,他们想穿上“白大褂”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甚至还要拼爹。
就算当上医生也只是表明光鲜,医患关系紧张,医闹频繁,医生渐趋成为一种高危职业。可以想见,在医患信任出现裂痕,普通医生的待遇远低于外界的想象时,选择转行成为一种现实选择。
而乡村和城市截然相反,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名校的大学生连县级医院都难以进去,而一到乡镇,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趋近绝迹,在城市医学专业的大学生严重过剩,在乡村则是严重匮乏,两极化趋势日甚。
调查显示,有约八成的医学毕业生希望留在城市里,愿意下基层的不足两成。这意味着大学的医学教育对乡村医疗的支持太弱。显然,这不仅是一个转变就业观念的问题,基层条件艰苦,待遇低且上升的空间极为有限是主要原因。
对于很多学子来讲,费尽艰辛考上大学,为的是求个好前程。有大学生认为,“基层工作并没有什么,关键社会不公平,越是艰苦的地方待遇应该越好才对,可事实上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没有发展。”毫无疑问,正是骨感的现实让他们毅然地选择了城市,远离了乡村。
让学医的学子们放弃转行,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可行的办法是,合理配置资源,将更多的优质人才引入基层,需要政府部门重视大学生们的诉求,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支持。给他们以尊严,以地位,优待他们,拓宽他们的上升空间,让他们看到希望。
正如李玲教授所说,“要为基层的医务人员设计一套职业规划:有他们单独的上升通道,持续的培养计划,更优厚的待遇,做到了这些,才能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唯此,农村医疗人才的贫瘠才会得到改观,乡村民众看病难才会得到有力缓解,医学毕业生资源才会释放最大的社会正能量。(重庆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