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切换图片

封个“国酒”,就能“飞天”?

发布时间:2012-08-18 07:01  来源:广州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申请“国酒”商标是企业和主管部门的事,国字号有好几种,比如国窖1573,为什么茅台申请国酒就引起这么大的波动,这个我不能理解。茅台……入口感觉挺好,不上头,不影响工作,这是共识。贵州是老少边穷地区,好不容易有一个企业可以赚一点钱,很不容易的……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前天力挺茅台。

假如某天茅台登上“国酒”宝座,而且茅台“入口感觉挺好,不上头,不影响工作……”那么喝“国酒”开车就不碍事,不算“酒驾”了。茅台成“国酒”,依此类推,中华烟就是“国烟”、西湖龙井就是“国茶”了;有“国酒”,接着就有“国车”、“国房”、“国饼”、“国鱼”、“国鞋”……诸如此类。

茅台申请“国酒”商标,其他白酒企业群起而攻之,茅台退避“茅”舍,三缄其口,而由官员出面力挺,规格之高羡煞同侪,也让茅台与品质之外的东西无关的论调不攻自破。事实上,茅台今年上半年的年报也隐晦地提到,白酒行业今年与往年相比政策性压力更大。

本来,企业申请商标与小老百姓无关,可是茅台申请“国酒”却是是非不断,百姓嘘声不绝。众怨在于,号称“国酒”,与国家无关,更与普通国民无关,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全部收入也未必能买一瓶“国酒”;众怒在于,买酒的不能喝,喝酒的不必买。喝坏社会风气喝坏胃,喝酒喝到夫妻背对背,喝到政协委员上书要禁茅台。结果茅台一禁,售价应声下跌。如果攀上皇亲“国”戚,茅台的非民间色彩必将再厚一层。

现代企业注重包装、宣传,利用影响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本无可厚非。只是不顾社会非议,拼死争一顶大帽子,夫复何益?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的质量、消费者的美誉度是本,产品的知名度是末,有了过硬的产品质量,自然就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知名度不期而至,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知名度上而忽视产品质量,无疑是本末倒置。当年“秦池”,即是殷鉴。

法国干邑轩尼诗于十八世纪曾供应皇室饮用达26年之久,1815年法国皇帝还颁发书函,将其选为国会主要供应酒商。说明一百多年前的轩尼诗就是名副其实的“国酒”了。到了今天,它更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干邑,称霸世界,“世界酒”名至实归。轩尼诗有没这么做?没有。当今世界,谁人不识轩尼诗大名?说到底,还是应了中国一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再回头看茅台,知名度还低吗?说不上妇孺皆知,至少它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霸主地位无人能撼。既然如此,茅台又何必要在虚名上下这么多工夫,以致招惹是非呢。在高端路线受阻之际,把更多心思放在面对普通公众的内需以及外销上,或许比争什么“国酒”更有益。(连海平)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